一到了寒冷的冬季,干燥的气候、空气中积聚的浮尘杂质,都为鼻窦炎的发生作了铺垫。再美丽的风景,再诱人的食物,在鼻窦炎患者的面前,都如同浮云。鼻塞、流鼻涕、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太让人遭罪!
鼻窦炎也因为难治愈,而困扰着很多医生,其实,只要诊断正确,思路清晰,用药得当,鼻炎根治并不难。
下面康康给大家好好说说:什么是鼻窦炎?症状辨别、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鼻窦炎是什么*?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以鼻流浊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称脑漏、脑渗、脑泻、流涕、脑砂、控脑砂、鼻颓、脑崩等。
正常鼻窦,病变鼻窦的鼻部结构有何区别?鼻窦炎有何危害?
鼻窦炎看似简单,就是鼻塞、流鼻涕,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太在意。殊不知,鼻窦炎若长期不进行治疗,炎症会向周围进行扩散,会引发眶骨壁骨炎、骨膜炎、眶壁骨膜下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危害是非常大的。此外、对于不同人群而言危害也是不同的。
1)对青少年:
a)影响生长发育。
b)睡眠质量下降、精神萎靡、导致免疫下降。
c)鼻窦炎、咽喉炎、中耳炎、支气管哮喘。
d)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影响学习。
e)鼻粘膜水肿,嗅觉减退。
2)成年人
a)咽炎、肺炎、哮喘、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
b)失眠、头晕。
c)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d)慢性鼻炎症状引起的睡眠呼吸暂停症会严重危及老年人的生命。
鼻窦炎如何分型辩证?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故鼻病似当责之于肺但人体是一个动态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体,凡病需要整体辨证。
中医采用望诊+问诊的手段,及切脉、询问及舌对五脏辩证方式将鼻窦炎分为5大症型。
分型
临床症状
鼻部症状
舌象、脉象
肺经风热
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质红,舌苔薄白,脉舌浮数。
胆腑郁热
鼻涕脓浊,量多,色*或*绿,或有腥臭味,口苦咽干,头痛剧烈,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赤。
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舌质红,舌苔*或腻,脉弦数。
脾胃湿热
鼻塞重而持续,鼻涕*浊而量多,,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赤。
鼻黏膜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肺气虚寒
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
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
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脾气虚弱
鼻涕白黏或*稠,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头昏重,或头闷胀。
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鼻窦炎的常规治疗
中医治疗鼻窦炎具有整体观、个性化及手段多样性的优势。鼻窦炎患者可通过以下中医方法治疗:
1)通过对患者虚实寒热的辨证,运用散风清热、芳香通窍的汤药或中成药治疗;
2)将中药方剂制成雾化液或滴鼻液,进行局部超声雾化或滴鼻,也可将药液局部冲洗、熏蒸鼻腔和鼻窦;
3)配合针刺、沐足等方法使鼻窦功能尽快恢复。
在鼻窦炎的中医临床治疗用药中,选择正确的中成药,不仅能够修复好鼻黏膜,减轻耐药性,提高患者治愈率;而且调理好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鼻窦炎的反复发作。
关于通窍鼻炎颗粒
通窍鼻炎颗粒是根据中医经典名方玉屏风散和苍耳子散研制而成的中成药,结合临床22年临床经验方,是临床上常用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中成药。
玉屏风散由*芪、炒白术、防风三味药物组成,三药合用,标本兼治,使气虚得补,表虚得固。
苍耳子散是辛夷、炒苍耳子、白芷、薄荷四味药组成,四味药合用,具有疏风止痛,通利鼻窍的作用。
用药优势
从治疗原则:标本同治,直达病灶;对症用药,不留后患。
从治疗安全:中药制剂,副作用少;用药安全,不伤根本。
从治疗效果:宣通鼻窍,调节身体;提高免疫,减少复发。
中医辨证
急性鼻窦炎:适用于气虚体质者;肺气虚弱,风邪侵袭证患者
慢性鼻窦炎:用于肺气虚弱证;脾气虚弱证患者
用药方案
单独用药:促进症状及体征缓解,搭配中药滴鼻剂——滴通鼻炎水,可快速改善鼻塞、流鼻涕、头痛症状。
联合用药:通窍鼻炎颗粒+抗生素/清热类中药,有助于改善免疫指标流*脓涕者,通窍鼻炎颗粒+抗菌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促进症状及体征缓解、提高疗效。
用药疗程——急性治疗1个月,慢性3个月
鼻窦炎治疗需及时,选好用药是关键;迪康通窍来帮你,鼻*、肺*统统排尽,鼻子通气,头脑清醒;表虚得固,提高免疫,鼻炎问题一饮而尽。治不好的鼻炎,请试试迪康牌“通窍鼻炎颗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喜欢你就点个赞转发吧!
迪康课堂订阅号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