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三个走在前奋力谋新篇
TUhjnbcbe - 2023/8/7 20:34:00

“三个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殷嘱托,是做好山东工作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山东农业大学作为我省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和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厚植学校优势特色,在服务国家和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推进种业原始创新等方面干在前、走在前,以实际行动写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中的山农篇章。

一、准确把握“三个走在前”对种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

“三个走在前”是对山东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释。发挥好、巩固好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优势,更好扛起粮食生产和供给的*治责任,是“三个走在前”的应有之义。

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根本。*中央对种业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对种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这些重大*策的陆续出台,吹响了种业科技创新的冲锋号。

多年来,山东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坚持把种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持续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启动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实现“三个走在前”奠定了重要基础。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到.1亿斤,较上年增加10.7亿斤,首次突破亿斤大关,是全国5个增产10亿斤以上的省份之一,居全国第三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亿斤以上,其中夏粮总产量和单产双创历史新高。

看到成绩的同时,种业发展中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占95%,基本做到了“中国粮”源自“中国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种业发展基础不牢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等部分“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种源安全直接关系14亿多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关系到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只有坚持走种业科技创新道路,牢牢将“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立自强、自主可控,才能让人民群众的“金饭碗”成色更足、分量更重。

农业类高校是农业科技人才和科研力量的重要集聚地。种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类高校的全方位参与。面对种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农业类高校必须扛起历史使命,聚焦种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前瞻性领域,选育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以新品种新技术引领产业振兴,为实现“三个走在前”贡献力量。

二、以深厚底蕴和丰硕成果赋能种业科技创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农产品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作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智力引擎,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始终把种质创新的责任和使命扛在肩上,依托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于振文等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智力优势,组建种质创新团队,强化育种基础性研究,在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品种选育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获得了一批优质作物品种权和专利权,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山农答卷。不久前,中央媒体系统梳理了山东农业大学在小麦产业中的突出贡献,以“创制百余品种技术,覆盖过半中国麦田”为题,为学校育种攻关中的“啃硬骨头”精神点赞。

在小麦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创制了余项品种和技术,覆盖了过半中国麦田,推动实现了小麦单产从年的48.8公斤/亩,增加到年的.5公斤/亩,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两年三破冬小麦全国单产纪录。学校孔令让教授带领团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年在全球首次找到并克隆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同时也把抗赤霉病小麦种质资源牢牢攥在了中国人、山东人手中。成果作为《科学》主刊封面文章发表,先后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年度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位列年度山东“十大科技成果”首位。目前,携带该基因的种质已被70多家单位用于小麦育种,利用该基因育成的小麦品种“山农48”通过审定,学校与山东登海道吉种业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推动品种转化应用。

在果树领域,学校建有全国唯一的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的带领下,为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陈学森教授带领团队经过10余年潜心研究,在苹果资源育种及配套种植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形成从理论到技术、品种和产品的系统创新成果,育成“幸”“福”“美”“满”等红肉苹果新品种6个,不仅填补了我国红肉苹果品种的空白,同时也将苹果育种年限由传统方法的20年缩短至15年,相关成果荣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培育的优质、高产、耐储“山农酥梨”新品种已经在聊城、菏泽、莱芜等地实现大面积推广,单个梨子卖出了50元的价格,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致富梨”。

在蔬菜领域,年,《自然》杂志发表了学校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两校科研团队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打破远缘杂交障碍,该项成果的运用将有助于摆脱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对国外技术的严重依赖。有关理论成果已用于远缘杂交,成功克服了大白菜与欧洲山芥的属间远源杂交障碍,目前正在开展远源杂交后代的鉴定与分离工作。

在畜禽领域,学校形成的地方羊品种分类管理技术体系在我省10个地市60余个县市区推广应用,联合选育的奶山羊、小尾寒羊等品种被推广到内蒙古、*、甘肃、宁夏等20多个省区,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联合培育的优质鸡配套系,在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推广示范,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余万套;在形成禽白血病净化技术体系基础上,制订《原种鸡群禽白血病净化检测规程》国家标准,技术应用覆盖率辐射国内95%的国产蛋种鸡和80%的*羽肉种鸡,年挽回经济损失50余亿元,不仅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推动我国蛋鸡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三、扛起责任担当,攻坚种子工程,为实现“三个走在前”贡献山农力量

(一)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强化知农爱农情怀教育。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进人才培养与“三农”事业和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专业教育与情怀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探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新模式,强化耕读教育,引导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在知行合一中深化青年学生的知农爱农价值塑造和情怀教育。

调整专业结构布局。紧密对接“十强”产业需求,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专业,新建智慧农业、生态修复等新产业新业态急需专业,培育农林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提升需求,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抓好学校“十四五”规划中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方案的实施,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升级改造传统的涉农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技能的要求,重构专业能力体系,建设国内一流涉农专业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守正创新精神,倡导“择业为农、无上光荣”的人才教育理念,着力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技术人才。注重与优势种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共同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高端育种人才。探索科教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依托齐鲁学堂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振兴菁英计划”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依托公费农科生项目培养一流复合型人才。

(二)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产出更多科技成果

加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培育。推动学校现有的5个国家级平台融入新一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打造种业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筹建作物种质创新与精准设计育种综合体,形成“基因—种质—种子—产业”链条,建立基础研究水平高、科技攻关能力强的种质创新研究新机制,打造全国种质资源创新高地。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条件,加强种业创新团队建设,开展种业基础研究。组建优势团队,围绕高效生物育种技术、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培育等开展一体化攻关。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设备共享力度,打造开放共享的种业创新平台。

精心培育种业标志性成果。落实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坚决破除“五唯”,切实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针对小麦和苹果提质增效,组建优势特色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一些基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难题,用高水平科研成果“亮剑”科研“高峰”。完善科技奖励*策,建立从成果立项、研究、产出、推广等全链条的培育奖励机制,确保成果培育有沃土、生长有跟踪、推广有链接、产出有奖励。在解决种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力争取得一批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生产上有重大推广价值、应用上有较强针对性的种业成果。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围绕*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绘出新时代的美好画卷。*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山农人扎根*三角开展科研攻坚和技术服务,帮助当地建起了混交林、蔬菜棚,培育了一系列抗盐碱的农作物品种,筛选推广了刺槐等抗盐碱林木品种和苜蓿、芒草等抗盐碱动物饲料,向当地群众交出了“多彩答卷”。不久前,学校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其研究结果将有望为盐碱地种质资源创新、中低产田提质增效和区域生态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面向未来,学校更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到行动上,为保护*河千秋大计贡献力量。

(三)实施人才高地汇聚工程,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探索和完善精准化人才引进*策,发挥现有人才计划的集聚效应,完善校领导联系人才制度,营造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围绕“双一流”建设,主动对接省“人才兴鲁”战略和“一事一议”*策,聚焦种业行业产业重大需求,聚焦现代农业“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领域,精准发现需要对接的关键核心人才,采用机构合作、团队负责人柔性引进、骨干人员刚性引进等策略进行对接。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引进计划,用活人才引进激励*策,重点在种质创新、绿色生态发展等领域,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人才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

加大校内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人才“筑峰”计划和“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提高青年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系统性。完善培育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育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国家“四青”人才、泰山学者等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学名师和学科专业骨干。推进教师分类培养,突出岗位管理,完善以贡献、能力与实绩为主导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四)实施社会服务拓展工程,扎深社会服务之根

实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行动。健全乡村振兴研究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协同省内优势农业教育、科研机构,打造集科技支撑、决策咨询、规划设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优化提升山东省“三农”省情调研中心、山东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等智库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植物与动物科学、食品安全、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建设特色新型智库,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行动,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土专家”“田秀才”与现代农业、农村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行动。落实乡村振兴“五个专班”任务要求,构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依托泰安市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建现代高效农业技术研发示范基地,依托山东泰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建农业科技孵化器。组建“百名博士”“千名专家”科技服务团,开展现代农业技术、良种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培训。加大小麦、花生、苹果等新品种转化力度,推广作物栽培、果树改良、缓控释肥等先进技术,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展望未来,山东农业大学将始终坚守为*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永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力争为我省种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全力以赴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为实现“三个走在前”贡献山农力量。

(作者简介:徐剑波,山东农业大学*委书记。)

作者:徐剑波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个走在前奋力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