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话似乎是李化成的真实写照。
11月1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李化成一举拿下两个中国新闻一等奖。
记者发现,早在年他就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集体)。更让人惊喜的是,年从兰州大学新闻本科毕业后,他14年间揽下41项省级和全国新闻类奖项,是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
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是改革中的一朵浪花”11月1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山东广播电视台5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3件一等奖,创造了山东广播电视台参评中国新闻奖以来的最好获奖记录。
而李化成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何日“凤还巢”?》《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稻获成功》两篇作品双双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我只是改革洪流中涌现出的一朵浪花。”李化成说,没有山东经济社会的改革大潮,没有山东广电的改革大潮,就没有《何日“凤还巢”?》。
近年来,山东广播电视台改革的大浪涌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成立融媒体中心,打破传统用人机制、薪资结构,一切向采访一线倾斜,一切向舆论效能延伸,一切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看齐。
为助推山东省营商环境建设等中心工作,落实“解放思想”部署,山东广播电视台抽取精兵强将,设立专门栏目,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一股股改革浪潮激荡在一线,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像一个幸运儿一样应运而生在浪尖之上。
“我们是改革的产物,作品也是改革中水到渠成,这样的作品,这样的的记者会在山东台改革洪流中越来越多。”李化成说。
选题是好新闻的命脉“新闻事件‘硬’,新闻背景‘硬’,记者自身也要硬。”这是李化成总结获奖作品需要具备的3个重要特征,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新闻事件本身。
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才算“硬”呢?
“把准时代脉搏,担起时代之责,揪准存在发展症结的‘牛鼻子’。”李化成认为,这样的选题才算“硬”,这样的选题才是好新闻的命脉。
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抛出两个尖锐的问题,“山东为什么落后了?山东应该怎么办?”向曾经优越感十足的山东人发出了严峻拷问。
在全国区域竞争这盘大棋局中,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山东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滴滴打车、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