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外记者参观、体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泱泱齐风,奕奕鲁韵。魅力山东,情动京华。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7月16日,国新办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东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精心布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吸引了与会嘉宾和中外媒体的目光。山东用一件件精致而生动的非遗实物,制造了一场与美丽的“邂逅”,让与会者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创新脉动,尽情领略齐风鲁韵的独特魅力。
刷墨、拓图,几个步骤下来,一张寓意“和合美满”的年画呈现眼前,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乃东的指导下,《今日巴基斯坦报》记者比拉尔·萨博利现场体验了一把年画制作过程。“很惊喜!”这位年轻记者兴奋地说。
在展示现场,这种互动体验让杨红卫的年画“人气”很高。“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作为一名集“画、刻、印、裱”于一身的“全能民间艺人”,杨红卫娓娓道来的推介引来了“围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山东非遗资源极其丰富,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项目个,省级项目个,国家级项目名列全国第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刘朋鑫介绍,此次专题新闻发布会的非遗展演展示,山东精选了20个项目30件非遗精品,并邀请山东特色鲜明的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和费县手绣的两名传承人进行现场展演展示,引起了与会嘉宾和广大中外媒体记者的极大兴趣。
“我以前知道孔子,但今天才知道,我最喜欢的名人孙子也是来自山东的!”《中国东盟报道》记者SiThuTun现场取阅了《孙子兵法》一书。他期待有机会走进山东、宣传山东,让更多人了解山东。
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淄博琉璃作品“云霓”,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黑陶杯,四周为镂空雕花的紫檀木嵌银宫扇,莱芜锡雕茶壶、威海锡镶锡壶茶杯……流连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之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首席时*记者侯娜感触颇深。
“我的家乡是山东,在儒家文化滋养中长大,对山东的文化底蕴很有自信。”侯娜认为,孔子、泰山等山东独有的优秀文化标识符号,是山东宝贵的文化资源,她期盼这些文化符号不断放大、传承和发扬,进一步提升齐鲁文化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知名度。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从古至今,齐鲁文化从来不缺“创新”因子。展示中的一套文创产品《齐鲁五圣贤》,将影响中华文化的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和孙子五位圣贤以卡通形式,结合鲁青瓷进行表现,向人们传达文化走进生活的妙趣无穷,被很多媒体记者形容为“很萌”。掐丝珐琅桃木如意,创新性地运用景泰蓝制作工艺,使传统的桃木如意造型生动、色泽艳丽、画面立体。
“一直以为齐鲁文化是厚重的,现在看来也是轻松的,甚至是好玩的,很贴近生活,对年轻人也很有吸引力。”新华社中经社记者张思文说。中国网记者乔娅丽也被这种充满新意的齐风鲁韵所惊艳,“传统文化‘两创’,山东领风气之先!”
山东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更串起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构成了强省建设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滋育着山东的生命力、催生着山东的凝聚力、激发着山东的创造力、培植着山东的竞争力,激励着齐鲁儿女不断超越自我、创业奋进。
一幅葫芦烙画,以葫芦为载体,跨越上下五千年文脉,生动地刻画各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与会嘉宾仔细辨认起来:孔子、诸葛亮、王羲之……这个是?一位山东大汉埋头挑担、头顶上是数不清的一级一级台阶。“这是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一位名叫李亚宁的80后工艺美术大师创作了这幅作品。
得知答案,《人民画报》韩文版记者李慧鹏感慨:“勇做新时代的泰山挑山工,这不正是齐鲁文化在新时代的最好展现吗?”
(本报北京7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