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齐鲁校园里走出的先觉者王尽美的教
TUhjnbcbe - 2023/9/7 21:42:00
复方氨肽口服液 http://m.39.net/disease/a_9435086.html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山东莒县(今属诸城市)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创始人之一,山东省*组织的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年因病在青岛逝世。年被授予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内的王尽美雕塑

在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验楼西侧广场上,一座男青年站立的白色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他手握长卷,眼神坚毅,凝重的表情透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笔挺的身姿散发着浩然正气。他就是中国共产*创始人之一、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王尽美。

百年之前,王尽美正是从这里出发,怀揣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与信仰共产主义的同志们共同登上嘉兴南湖的红船。中共“一大”代表中,他最早离世、生命最为短暂。为*的事业、为劳苦大众、为共产主义,他“尽善尽美尽年华”,用一生诠释了自己的名字:王尽美。

遇良师砥砺学行,“大学长”萌发“教育救国”志

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在山东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的一个穷苦佃农家庭。王尽美自幼以聪颖好学闻名乡里,但直到8岁,在母亲的请托下,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作为本村地主儿子的陪读进入私塾学习。

诸城北杏村,王尽美故居

王尽美的求学之路历经陪读、私塾、村塾(专门针对贫穷子弟创办的村办私塾学堂)、新式小学堂等多种教育形式,虽然坎坷而艰辛,但幸遇二位良师启蒙。

第一位便是私塾先生张玉生。是他为王尽美按谱序起了学名——王瑞俊,字灼斋;也是他在王尽美第一次失学时予以资助和鼓励,让其得以复学,继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王尽美学习刻苦,勤于思考,颇得张先生赏识。他在晚年回首往事时,称赞王尽美为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我这一生教了许多学生,最得意的就是王瑞俊了。他学的课程,都是当天背熟还能默写出来,从来不差一个字。他不但会背会写,更注重于弄懂意思”。

初小期间,王尽美因品学兼优,思想敏锐,为人侠义,被学校指定为“大学长”,并免除了学费。年,15岁的王尽美把“大学长”的称号带到了距北杏村12里地的枳沟镇高小。在这里,他是唯一的免费生,是住得最远的走读生,也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走读生。

在枳沟镇高小学习期间,王尽美遇到了影响了他一生的老师——王新甫。王新甫毕业于济南法*学堂,是一位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进步思想的教师。他采用新式教学,讲授近代科学知识,向学生推荐和介绍《天演论》《革命*》和《民报》等传播西方现代文明和革命理念的书籍报刊。在王新甫的启发引导下,王尽美对*治书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读到新书,王尽美不辞辛苦,到处借阅。王新甫老师那里的书刊读完了,他就跑到40里外的诸城县立高级小学借阅,甚至跑到80里外的相州,向民主进步人士王翔千借阅进步报刊和图书。由于枳沟镇地处三县交界的交通要道,也是鲁东地区通往鲁南、苏北的必经之地,学校便成了途经此地的进步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他们在学校里相互交流,议论国事,探求民族救亡之道。作为王新甫最为喜爱和信任的学生,王尽美经常被允许旁听,所谈及的民主革命思想让他耳目一新。

年,高小毕业的王尽美因家境困难,不得不再次辍学。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没有悲观消沉,而是主动学习,博取众知。《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使他的思想跟上了革命的形势,扣紧了时代的脉搏。求学艰难、社会不公,在最坎坷的岁月里,王尽美开始寻求改变命运的途径。

年初,王尽美带着母亲和亲友们凑集的一块银元,步行至距家百里的高密,第一次乘上了到济南的火车。随后,王尽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

“为什么要上师范学校?”两年后,王尽美在《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一文中做出回答。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太简,不能辨别是非”,“要提高平民的知识”,“非从教育着手不可”。他想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科学知识、先进思想,以此拯救中国。在他眼中,“师范教育是占绝高位置的”,“教师是改造社会分子的实行者”,师范学校“为教育的中坚”。他希望到师范学校研究教育原理,探究新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将来能把我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洁的思想”。

前往济南之前,王尽美登上乔有山而慷慨赋诗:“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带着“改天换地、救国救民”的宏图之志,20岁的王尽美踏上新征程。

立信仰以身论教,“先觉者”点燃燎原之火

王尽美在济南就读的省立一师

初入省立一师,王尽美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他“对于师范教育本抱有极大的希望、无穷的信仰”,希望自己学成之后从事教育事业,以自己的学识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当时的山东省立一师是闻名全国的师范学校之一,特别是年鞠思敏出任校长后,励精图治,实施“学者治校”办学方针,聘请了一批思想活跃、留学欧美日的学界名流,并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增设教学仪器,增订中外科学书刊,使学校迅速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尽美以极大地热情投身到这一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在王尽美等人的倡导下,山东学生联合会成立,他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率领全校同学,积极参加集会、游行、罢课活动。

据臧克家回忆录所述:“我们一师,革命空气、文艺空气都是浓郁的,算得上是济南的一个革命阵地,同时也是‘五四’新思潮、新文化吸收和传播的一个站口。很多同学参加了革命活动。*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同志,就是我们的同学,我的小同乡。虽然我进入学校时他已经毕业了,但他经常出入,在校内搞革命活动。我依稀记得他的相貌,耳朵特别大,同学们亲昵地叫他王大耳朵。他有两句话,像一副对联在同学中流传,至今有点影影绰绰‘自由花鲜血浇出,凯旋门白骨堆成’。”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一批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和方法。王尽美所在的省立一师是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一个重要地点,许多进步书刊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省立一师,王尽美如饥似渴地阅读上面的文章。他还创办刊物,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揭露社会黑暗,逐步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此期间,王尽美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社会实际,认真审视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造的辩证关系。他以山东的教育为解剖对象,根据求学经历中的切身体会,就当前教育的现状、目的以及改造等问题,撰写了多篇批判教育的战斗檄文。

年10月,他在与同学一起创办的《泺源新刊》上以王瑞俊的署名发表了《乡村教育大半如此》。文中,王尽美批判了上层权贵把持乡村教育,平民百姓无法受教育的不合理现实,认为只有打破贫富阶层才能真正普及乡村教育。特别是对于乡村教育的师资,王尽美指出,正规的乡村教师不仅人数极少,并且因为工作环境和待遇都很差,导致正规老师视农村为“畏途”,从而造成师资紧缺,不仅素质差,水平也参差不齐。为此,他呼吁要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以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从教。

王尽美、邓恩铭等创办的《励新》半月刊

此后,王尽美又接连在《泺源新刊》《励新》连续发表了《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他在文章中对师范教育的宗旨、方法,提出了质疑和建议,同时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了当时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他提出要构建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他主张师范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学用结合,多举行参观和对社会现状的调查,师范教育除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外,“还要有应付环境的能力,有创作新教育的精神”;他希望师范学生要“认明白自己责任和将来的职务”。回头来看,王尽美的此番论述符合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潮流,且超前许多。

关于乡村教育和师范教育的三篇文章均是王尽美在省立一师读书时所写,不仅展现出他对现代教育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王尽美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世界、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革命事业之中。因其“改造社会,拯救国民”的初心,使他

1
查看完整版本: 齐鲁校园里走出的先觉者王尽美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