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3日讯在临邑县种植大户魏德东的试验田里,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韩坤正和他一起观察着每一个玉米品种的生长状况。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韩坤说:“我们首先是在不同的地方,要试一下这些品种,哪个更适合这个生态区,找到最好的一个品种,然后找到它最佳的栽培方式,最终实现高产高效。”
上百个品种经过三到五年的试验,才能最终挑选出最适合当地土质的品种。如此费心费力,只因魏德东见过不少因为种子质量不佳而引发的减产甚至绝产。作为种粮人他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创建“吨半粮”种子至关重要。
韩坤教授说:“有些品种可能高产,但是他不不一定能那个抗倒伏,抗高温热害。综合表现,我们看的是最终产量,最好的那一种。”
临邑县种植大户魏德东说:“在他们指导下,我们采用了新现品种、新技术,产量也是很明显地提高。”
在专家指导下,德州今年的玉米播种技术有了新突破。在齐河县30万亩“吨半粮”示范区,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专家一直钉靠在玉米播种现场,指导种粮大户李建国严格按照密植标准进行播种。
齐河县种粮大户李建国说:“小双行(密植),三角形的模式,通风抗倒伏。一亩地多株,正常年份比那普通的能增产多公斤。”
年,李建国就跟着德州市农科院的专家学种地,玉米小双行精确到厘米,播种粒数每亩精确到株数,在严格的技术指导下出苗率高达,95%,大面积的推广工作也随之展开。
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武城县嘉禾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凯今年托管了近2万亩小麦,依托着数字化服务平台自动更新的数字一张图,今年的麦收他从容很多。
武城县嘉禾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凯说:“我们运用这种数字化的管理平台,在家就能看到我们托管的这些土地田间长势,包括成熟度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就能更准确快速地调配机械。”
大数据的分析,不仅在收割环节可以节粮减损,在粮食的整个生长过程都可以智能监控,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
刘凯说:“我们全部按照数字化管理平台提供的农技指导建议,把我们的方案逐步地落实到我们托管的农田中。”
武城县武城镇南北官庄村村民李金栋说:“特别省心,我在周边打个零工干个小买卖也不耽误,产量也比咱自己管的时候要高。”
管理数字化让粮食的种、管、收、储、运各环节更加精准高效。位于齐河县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应用物联网加智能化储粮技术,在15个乡镇建设16处粮食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吨智能化恒温粮仓38座,粮食收获后可以直接送到这里不再需要晾晒。
齐源绿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李曰峰说:“可以从田间地头直接入到我们的大仓里边,减少了我们整个的粮食运损和碰撞,能够实现节粮减损的效果。”
年秋收,接连的大雨导致很多种植户不敢采收玉米。当时收储粮仓刚刚建成,李曰峰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劝说乡亲们抢收,因为他们可以不用晾,直接进仓。
李曰峰说:“我们高于市场一毛钱的价格,来调动老百姓收粮的这种积极性,通过我们的烘干塔直接进行烘干,烘干了以后再进行脱粒,保证了玉米能够颗粒归仓。”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如今这样的粮仓已经遍布德州各个县区,社会化服务组织也不断壮大,在种、管、收各环节提供精准专业的服务。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随着良田、良种、良技、良策各种要素逐步完善,今年“吨半粮”在德州达标面积有望突破万亩。
相关报道:山东卫视《齐鲁先锋》讲述德州“吨半粮”背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