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齐鲁文化及其源流天德和文化体
TUhjnbcbe - 2023/12/31 17:27:00

原创牛汝辰

“齐鲁”之名,源于先秦的齐国和鲁国。虽然当初的“齐鲁之地”与现今的山东省在行*区划上有很多不同,但以“齐鲁大地”代指山东,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了。

首先将齐、鲁两国并称的,是圣人孔子。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显然,“齐鲁”并称,是因为两国在文化上血脉相连。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所说:齐国“其俗宽缓阔达,有先王遗风”,邹鲁“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

齐鲁是山东省的代名词。春秋分封的齐国和鲁国以泰山为界。“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孔子像)

一、齐鲁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齐鲁大地包容开阔,东临大海、西接中原、北傍燕赵、南依徐淮,是连接华东与华北、大海与中原的纽带,兼有南方、北方、沿海、内陆的各种地理优势。齐鲁一带地形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海洋应有尽有。山东省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6座,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泰沂山系就巍然矗立在山东省的中部,受泰沂山系居中阻挡,水流绕山而行,往北、西、南三面流淌,数亿年的冲刷积聚,造就了齐鲁大地北、西、南三大山麓平原。

广阔肥沃的山麓平原与齐鲁西部的*河冲积平原、南部的淮河冲积平原以及北部的海河冲积平原相连相扶,缓缓孕育了齐鲁文明,慢慢舒展开一幅幅意蕴深厚的历史画卷。其核心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

二、齐鲁文化源流

先秦时期,华夏文化的重心在齐鲁。齐鲁文化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在漫长的岁月里,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狭义的齐鲁文化,是指先秦时期齐国文化与鲁国文化的合称,分别称之为齐文化与鲁文化。它们是各自独立、各有特点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两种文化。

当然,这种独立和特点只是相对的,因为齐与鲁地域相连,文化融为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所以,应将齐鲁文化作为统一的文化实体来考察。

早在殷商时代,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地区称齐,以南地区称鲁,故山东素有“齐鲁之邦”的称谓。广义的齐鲁文化,是指齐、鲁故地,即今山东地区的古老文化;它是与中原文化、关中文化相并称,有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立的文化子系统;其地域范围以今山东地区为主,即大体上是以泰山为中心的*河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其时限上大体止于晚清以前。

从汉时起,就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宋时山东地区属京东路,金时将京东路改称山东,从清以后设山东省。山东地区地理环境优越,位于中华民族母亲河——*河的下游,中依五岳之首的泰山,北西南分别为华北平原、豫东平原和江淮平原,山东半岛伸向大海,北顾渤海,南视*海,实为“海岱之区”。这里是中国的东方,是东南西北文化交汇的地区。

何谓“齐”?齐,古意为肚脐的脐,它正是人体的中心部位。《史记·封禅书》云:“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史记索隐》引解道彪《齐记》云:“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言如天之脐也。”齐地之所以称为“齐”,不仅是因为当地有天齐泉,在地貌上象征着天下的中心。更主要的是齐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他们自信齐地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他们创造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代表。

齐鲁文化有三个来源,其远源是东夷文化,近源是周文化,夏、商文化则介乎二者之间,它们都对齐鲁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早在东亚文明开辟鸿蒙的时代,地处*河下游的齐鲁故地就是当时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东夷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典型遗存就是北辛文化、大汝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此后,又和中原地区的古羌人、古戎狄人相互融合,携手共进,共同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如果说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话,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则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故乡则在山东曲阜,这正是齐鲁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曲阜地处鲁中南汶泗河流域,土地肥沃,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在中国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拉开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序幕。商代,曲阜为奄国。春秋时期,鲁国都城规模宏伟,周垣23里,中贯轴线,左坛右社,严守周礼,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成为当时全国除镐京之外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都市。

孔子曾在这里删《诗》《书》、修《春秋》、首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三干,贤人七十二”,遍布全国各地。齐鲁学风,弥漫华夏。由于孔教文化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治需要,因而历代王朝,无论是汉族地主阶级专*的所谓正统中原王朝,还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建立的各式王朝,无不以“尊孔崇儒”为宗旨,从而使得曲阜终于成为文物荟萃之地。

今日依然辉煌壮丽的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不仅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文化的珍宝,更是齐鲁文化的骄傲。周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发端,影响了周以后近年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

周文化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并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巨大的精神魅力。

泰山是五岳之首,论高度,泰山最高处海拔米,不如西岳华山.9米,北岳恒山.1米。论位置,山东居东不居中。然而,泰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岩岩,鲁邦是瞻。”(《诗经·鲁颂·阅宫》)这是多年前鲁国人民对泰山的颂扬。《礼记》说:“泰,大中之大也。”(《礼记·曲礼》)古代,泰、大、太、代四字相通。“重如泰山”“稳如泰山”,泰山平地崛起,有高山仰止的敬畏感和稳固感。

按照五德学说,泰山在东主春,主生育,主仁德。帝皇祭泰山称封禅。封是报天之恩。禅是报地之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大规模封禅活动。随后,汉武帝、汉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相继封祭泰山。初期帝王封禅,乞求风调雨顺。到了秦始皇时,封禅意在巩固皇权,通过泰山,与天沟通,证明皇权受命于天。

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齐鲁文化及其源流天德和文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