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州台阁”重放异彩——记8位温商巨资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列在温州博物馆里的豪华台阁)
6月14日是我国的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是日,专程到温州市博物馆参观者仍旧络绎不绝。然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摆放在大厅里的一艘失传了近百年的“庞然大物”——豪华台阁。它长15.6米、宽2.55米、高4.05米,通体髹漆,进口楠木打造,前后雕刻龙首龙尾,须角、眼睛、鳞片等用彩漆和粘金装饰。台阁船体分三层,两舷开设景窗,设温州民间传统三十六行手工艺人,打铁、裁缝、做篾、弹棉花等一应俱全,均用绸塑制作,造型栩栩如生。楼阁描绘龙纹,绣吉庆图案。龙头有数名艄公艄婆,一手执艄桨,一手拿令旗,指挥前行……画面生动风趣,惟妙惟肖。参观者一边细细端详着,一边驻足拍照留念……谁能想到,这是温州瓯海8位老板花280万余元,聘请百名能工巧匠历时近一年制作完成而再现了温州传统民俗文化精华。台阁,又名叫水上台阁、温州彩舫,即在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属温州独有的一种观赏用龙舟。早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有台阁出现,北宋、南宋、元代不少画家也曾画过台阁。据说端午节“划台阁”的习俗,始于清同治年间,盛行于民国初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因打造台阁耗资巨大,“划台阁”便鲜有出现了。以后70多年,台阁在温州已难觅芳踪。瓯海区梧田街道南堡村的林春微、*梁清、谢益品等8位老板盯上台阁也是偶然的事。年逾五十的林春微回忆说:我只是在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过台阁泛舟的景象。那时侯,她家居住在梧田南堡一带。在南堡只有岁数大的人曾见到过当年台阁泛舟的景象,说起当年的盛景,他们都怀念不已。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她从小听着爷爷讲关于“台阁”的故事,耳濡目染中也渐渐对台阁产生了向往和喜爱之情。从孩提时起,建造一艘台阁便成了她剪不断的“情结”。但那时家里条件不允许,没钱去造台阁。所以只得把这个念头埋在心底。2003年,林春微在辅佐家人经商的过程中,感到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就决定打造一艘台阁。但毕竟造一艘台阁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林春微便想到了村里的几个年轻老板。 2003年下半年的一天,林春微与*梁清等朋友一起吃饭时,提出要建造台阁的事,结果有从事电镀行业、建筑业、开矿业、外贸业的8位老板赞同她的提议,决定共同投资温州台阁。说干就干。当年,林春微、*梁清、谢益品等8人共同斥资120多万元打造第一艘台阁。但谁也没见过台阁,怎么办?搜寻资料成了当务之急。于是,8位投资人兵分两路:谢益品等人负责到温州博物馆找资料。几经搜寻,终于找到一张解放前南塘河上划台阁的照片,如获至宝;*梁清一路人马负责找八、九十岁的老人求助。在一年时间,他们四处寻找见过台阁的老人,并根据老人回忆由雕刻师傅画出草图。就这样,台阁草图越积越厚,台阁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 2004年,首艘水上台阁顺利下水,受桥梁高度的限制,首艘台阁只做了两层,但它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6年,他们投资180万余元打造完成第二艘台阁,现陈列于南堡村,作为传统文化遗产予以保留。2007年,他们在总结前两次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又投资280万余元建造了一艘全新的可以对外展出的台阁。这艘台阁分上下三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并于2007年春节“划”进了温州博物馆。如今,他们正计划造第4艘可供休闲娱乐的台阁,到时候或许会考虑投资回报,也许会成立公司经营。 林春微等人的举动引起人们的关注。民俗专家认为,温州老板出资造的台阁集温州民间工艺之大成,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一次成功创新。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还有欧美一些国家的温籍华侨华人联系他们,希望将这台阁运往海外展览。林春微等人也有个愿望,使之早日申报成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林春微对此显得既欣慰又兴奋:目前,他们已向有关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