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新引领走在前,聚力实现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提出“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着眼发展全局,山东省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从科技研发、人才引育、营商环境、数字变革、产业生态、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风险防控、文化宣传、落实手段等十个方面强化创新、寻求突破,努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十大创新”切中了事关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要害,体现了省委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2月10日-18日,闪电新闻连续推出十篇评论文章,详细阐述“十大创新”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现整理汇总如下:
以企业创新驱动为创新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日前,山东省年工作动员大会在济南举行。会议提出,创新引领走在前,聚力实现新突破,要重点抓好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数字变革创新、产业生态创新、要素保障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文化宣传创新、推进落实创新等“十大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与创造是永恒的时代主题,也是发展接续不断的恒久动力。没有创新,就失去了发展的动能;没有创新,就失去了前行的力量;没有创新,就无法引领在先作出表率。一国如此,一地如此,一企也是如此。在全方位、全要素参与的创新战略体系中,企业创新提供着强大动能。广大企业参与到创新创造的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区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产业生态的发展,产业生态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龙头企业的发展。企业求生存、寻出路、谋发展,须臾也离不开创新与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抢占先机,先人一步而步步领先。没有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也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本钱,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即便是百年老企也会被无情淘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唯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千帆过”“万木春”只是别人的风景,而自己只能成为旁观者和沦落人。于此,有太多生动而鲜活的例子,如海尔,从一家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成长为今天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站在了物联网时代的前端。靠的正是创新驱动,打破过去的一切陈规陋习,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推倒重来,才能在行业发展中后来居上,并始终走在前列。如潍柴,围绕发动机主业锐意改革,在全球率先突破柴油机本体热效率50%大关,从负债3亿多元,进入世界企业强;如威高集团,以创新为路径,从一个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不创新,就死亡。强如诺基亚、柯达这样的知名国际化企业,也会因为缺乏创新而失败。更多的知名企业,即便盛极一时也因缺乏创新而烟销云散成为历史。一个企业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像华为面临如此艰难的环境,依然“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风没骤起而泰然处之”,这正是创新所带来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企业创新是创新战略中的关键一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既是坚守者,也是探路者,更是引领者。以企业创新为驱动,可以继承、巩固和弘扬创新创造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践行初心使命,展现担当作为。新年伊始,山东省隆重表彰72位优秀企业家,以创新为主旨定调全年工作,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格局中去激发创新、赋能驱动,对于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的关键点、突破点和着力点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意义。也有助于在凝聚共识、尊重企业和营造环境中,延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助推山东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企业创新和企业家创造引领的强大能量。
这需要各级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创新创造提供优良外部保障;也需要企业家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前途、企业命运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勇于开拓创新;也需要全社会呵护企业,尊重企业家和企业家创新精神,让他们放心向前冲勇敢闯大胆干,真正成为创新创造的中流砥柱与中坚力量,为创新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筑牢人才引育创新基石,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活力
人才是创新主体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人才资源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
这两年,山东省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双一流”高校优选生来鲁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各类人才更加看好山东发展,齐鲁大地正成为人才翘楚施展才华、创新创造的沃土。2月7日召开的山东省年工作动员大会,将“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十大创新”之一,提出着眼未来,以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招才引智上、自主培养上、人尽其才上出新招,走好具有山东特点的人才发展之路。
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关键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山东省将发力人才引育创新,汇聚更多优秀人才,以强化创新寻求突破,塑造发展的“新风口”,激活全社会蕴藏着的无穷的创新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问题,为未来发展夯实更坚固的人才资源基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山东要在招才引智上出新招,突出领军人才、“源头活水”、开放交流。领军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山东省将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实施“筑峰计划”,培育更多顶尖人才和战略科学家。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希望,山东将深入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建立青年人才成长全链条支持机制,引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突出“开放交流”是招才引智的方向,山东将加强跨区域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工作。
强省之道,首在得人。山东不仅要引人,更要大力育人,要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在校生全国第一,部分学科有明显优势,但高等教育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优势学科数量不够充分。山东要补足短板,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科质量,精准培育一批高水平学位授权点,打造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山东是工业大省,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山东又是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要用好职教阵地,开展“技能兴鲁”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位得其人,适材适所。有了人才之后,更要善用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才能,尽情施展拳脚,激发创新创造的能力。山东要在人尽其才上出新招,给各类人才信任、机会、激励和舞台。要给科研人员“松绑”,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落实减负改革,让一线科研人员脱离日常繁琐事务,将更多精力用于科研。山东今年包干制还将进一步扩展到社科类和人才类创新项目中去,让各类人才在各自领域里尽情施展才华,催化出更多的创新活力,给各类人才平等竞争机会,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潜能。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对于多重战略叠加的山东而言,将乘势而上,牢牢把握战略发展良机,加快实施人才引育创新工作,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站在新的起点奋勇直前,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再上台阶。
加强营商环境创新托起齐鲁奔腾新图景
虎年春天,万象更新;齐鲁大地,虎虎生机。山东省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十大创新”,为年山东高质量发展工作擘画蓝图。加强营商环境创新是十大创新的基础性工程,营商环境创新托起齐鲁奔腾新图景。
以新暖心,心花怒放。经济要发展,环境要暖心,要让奋斗者,拼搏者温暖如春,唯如此,才能激发潜能,打造动能,春暖花开,生机勃勃。山东在方便企业建设发展中打造营商环境创新,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提升审批效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多测合一改革向市县落地落实,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让企业和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山东省企业开办普遍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在全国率先将“一业一证”改革,在全国率先从市政报装、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6个方面,合并同阶段同部门审批事项,成效显著。我们就是要让企业办事更方便,努力建设“无证明之省”,实现免证办事、一码通行,让企业在开拓创新中更快捷;要打造“一网通办”,功能统建、数据统揽,让数据跑腿等等。总之,我们的营商环境创新,要从企业之心出发,让其舒心,让其在创业拼搏,开拓事业的过程中没麻烦,少羁绊,很暖心,让企业心花怒放,必然事业百花齐放。
以新助欣,欣欣向荣。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土壤质量好不好、肥力够不够,关键是营商环境创新是否到位。创新就是生产力,创新能够打造助推力。营商环境创新贵在让企业发展欢欣,比如,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们要根据中央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全部实施顶格减免,并且再加上省级减负措施,坚决防范乱收费,让企业轻装上阵;比如,反歧视,开展不公平市场待遇清理;反垄断,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反隐性壁垒,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打破各类“玻璃门”“旋转门”等等。我们要以创新的工作,给企业减负,助力企业专心致志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扬帆远航。企业发展少了负荷,多了助力,必然能够欣欣向荣,精彩纷呈。
以新强信,信心百倍。营商环境创新,要新出企业的自信,新出地方的信誉,唯如此,才能让企业发展安心,信心十足,行稳致远。要创新制度常规建设,保护好企业合法权益;要通全链条保护知识产权,持续开展侵权假冒行为专项整治;要建设法治绿色通道,迅速解决企业的账款拖欠问题;要推广互联网监管,提高全程监管实效等等。要通过制度创新,法治创新,让营商环境创新久久为功,让企业信心百倍,做大做强,有诗意,有远方。
栽好梧桐树,引的凤凰来,营商环境创新就是栽好梧桐树。营商环境创新,是十大创新工作的硬核基础,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加快落实。要通过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让山东的政务环境高效便捷,市场环境公平竞争,要素环境保障有力,人文环境和谐稳定,法治环境公开透明,服务环境优质温馨,在全国第一方阵中持续争先进位,唯如此,方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为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打造坚实基础。
加强数字变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加快数字化建设,是催生新动能、增创新优势的关键之举。在山东省年工作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干杰指出,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数字变革创新。要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加速打造数字机关,加力突破工业互联网,加快推进数字治理,加码布局数字基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当前,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数字山东”建设的引领下,齐鲁大地成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走在了数字治理的前列。
建设山东强省,必须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要加快数字化变革,以数字化变革催生和创造发展新动能。省委从打造“数字机关”、突破“工业互联网”、推进“数字治理”等方面入手,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出台务实政策举措,为推动数字化变革明确了主攻方向。以此为抓手,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就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谁能在数字化转型这条新赛道上,率先实现技术变革,拓展应用空间,谁就能率先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加快建设“数字山东”不仅是一场广泛的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是山东赢得发展、赢得未来的关键之招。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在这场变革中先人一步、快人一招,把人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又大力推进数字治理,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新动能,才能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强的新引擎。
经济数字化变革是大势所趋。全省各地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发挥山东既有基础和优势,加速打造“数字机关”,做强“山东通”,建成功能完备、应用集成的协同办公平台,全面支撑机关办文、办会、办事“网上办、掌上办”,以“数据流”再造“业务流”;加力突破“工业互联网”,全方位实施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打造更多数字化应用“灯塔工厂”,加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治理”,打造全省“一网统揽”综合慧治平台,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数字红利”。加码布局“数字基建”,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部署5G、数据中心、光纤等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等等,要注重“新旧融合”,选择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示范性项目,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充分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让传统基建焕发新活力、形成新优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加快数字山东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我省各地各部门要全面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社会数字化转型、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山东,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策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从而提高治理效能、降低治理成本,发挥最大的治理优势,实现从“数字山东”到“数字强省”的蜕变。
加强产业生态创新赢得发展和竞争的主动
新年伊始,春意盎然、万象更新。2月7日上午,山东省年工作动员大会在济南举行。其中,“加强产业生态创新”被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十大创新”之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创新赋能。这其中,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也是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推动“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型发展,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巩固规模优势、提高质量效益,以“创新”为支点,在产业发展思路、产业驱动力量、产业特色路径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完整性,增强产业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以“雁阵形”产业集群,重塑产业新生态。思路决定出路。落后、低能的产业发展,不仅不利于产业的发展,还容易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加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要增强产业竞争优势,首先就需要转变发展思路。依托“雁阵形”产业集群,强化协同、提升能级,打造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政府需要在土地供应、资金安排、能耗指标、重大项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保障一些传统产业的有序退出,让一些新业态蓬勃生长,重塑产业新业态,方能让山东经济发展全局保持旺盛生命力。
创新产业驱动力量,以“链条式”产业模式,注入产业新力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产生活更具数字化、智能化,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需要坚持数字和产业协同发展,搭建起数字和产业双向融合的产业新生态。要提升产业链完整性、供应链稳定性,加快塑造一批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显然,以数字赋能,加快构建“链条式”产业模式,抢先进入新兴技术赛道,抢抓主动权,抓住新机遇,为新时期产业发展注入新力量,跑出数字经济发展“加速度”。
创新产业特色路径,以“抱团式”产业合作,打造产业新高地。产业聚集不单是“物理组合”,更要有“化学反应”。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要实现新时期产业生态创新,集群领军企业培育是关键,着力在探寻特色发展路径,增强产业竞争力上用心。要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性,着力抓“龙头”引领、抓园区聚合、抓平台互联。通过龙头企业的牵引,全力打造一流创业生态,不仅能更好地打响山东“智造品牌”,更能通过“抱团式”产业合作的方式,增强发展优势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打造产业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实现产业生态创新,最终是要落实到一家家企业上。只有把创新力变成发展力,才能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能。
把握三个重点推进要素保障创新实现新突破
2月7日上午,山东省年工作动员大会在济南举行。会议提出,创新引领走在前,聚力实现新突破,要重点抓好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数字变革创新、产业生态创新、要素保障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文化宣传创新、推进落实创新等“十大创新”。
要素涉及体制、用地、资金、人员保障、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各个方面,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才能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而,没有要素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十大创新”战略一脉相承,是一个彼此关联、互相支撑、各方影响的整体。在整个创新体系战略中,要素保障创新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因而,要素保障创新要“走有前”“行在先”,就必须以高质量的要素保障创新为动能转换提供坚实的支撑。
强化要素保障创新,要从关键点上发力。找到要素保障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是提高要素保障创新的关键。创新发展,需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要素保障涉及面广,改革创新也需要稳步推进,因而需要疏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山东各要素领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效率不高、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创新的总方向和主战场,也是创新的关键处,只有从堵点、难点和痛点上下功夫,才能让要素保障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效,实现跨越式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创新,要从成效率上发力。效果是检验成败的唯一标准,用成效论英雄,要素保障创新才能弯道超车,迸发出强大的动力与活力。要素保障涉及公平与效率,需要最大性调动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让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得到更好的配置。这就需要扭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在创新中去要结果、要成效、要效率。如在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方面,聚焦全省16个“两高”行业,按照“四个区分”“五个减量替代”要求,山东出台了《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办法》,对新上“两高”项目实行能耗、煤耗减量替代,从而不断优化配置和创新要素保障,以要素保障的创新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性发展。这样鲜活的例子,也是山东推进要素保障创新的缩影。
强化要素保障创新,要从配置性上发力。在要素保障的创新中,实现科学、合理和公平的配置是要素保障创新的核心要素。因而,在要素保障创新中,要充发分挥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此才能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实现整体一盘棋,让资源要素的配置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在要素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还要实现要素配置的最优解,放大要素的集聚和吸附效应。年起,全省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等重点区域内供地政策实现了调整,提了“门槛”后项目不减反增,充分说明差异化配置的所具备的重要作用。
面对要素趋紧的共性难题,实现要素保障创新面临着很多挑战,这需要从既有的成功案例中去找到思路和答案,例如济南高新区探索工业用地转型升级新模式,东营试点排污权交易推动企业主动治污等。总之,唯有通过要素保障创新,破解瓶颈障碍和症结问题,才能为新旧动能转换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加强民生改善创新托举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民生连接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近日召开的山东省年工作动员大会发出了民生建设的最强音:“要加强民生改善创新”。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山东省民生建设的永恒主题,承载着全省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质朴解读和殷切期盼,更彰显着党始终不变的初心与历史使命。
进入新时代以来,山东省民生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在精准对应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推进改革,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回望刚刚过去的年,聚焦百姓“急难愁盼”,紧盯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全省上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双减”政策的落地,帮孩子们放下了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我们见证了医保药品谈判再次发力,罕见病患者的救命药价格大幅降低;我们见证了“育儿假”多地试点,解除群众生育、养育、教育的后顾之忧……既“盯老”,又“盯小”,更盯住了困难群体,将民生建设工作的重点落实到了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上,落实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上,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幅发展实景图,向上向好的红火日子,诠释着山东发展的壮阔进程。
天再高,不如人民群众的利益高;地再大,不如人民群众的利益大。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深化“创业齐鲁·乐业山东”行动;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增长10%,建好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打造15所全国领先的高职院校和所高水平中职学校;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推进临床专科能力“攀登计划”,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完善“三孩”配套政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眼山东长远发展、造福人民群众,推进一批支撑性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全面展开基础设施“七网”行动……桩桩件件民生实事串联着民生福祉,民生建设永远没有终点,其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只有“鲁”力同心,拿出“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补齐民生建设的“短板”,打通民生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堵点、痛点与盲点,精准锁定关键点,找准落脚点,才能啃下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块硬骨头,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共享社会发展的利好。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让我们铆足“一起向未来”的精气神,撸起袖子,拿出新思路,拿出新招数,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增收有新渠道、就医有新体验、居住有新改善,着力提升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舒心、更称心、更安心。
变革防控观念守好“一排底线”
山东省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的“十大创新”中,着重强调“加强风险防控创新”。这释放出一个鲜明而强烈的信号:变革风险防控观念,坚决守好“一排底线”,这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
没有安全一切为零。近年来,山东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把握“稳”与“进”的节奏,统筹兼顾发展和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风险无处不在、原因千差万别,面对各类风险、挑战、考验,唯有变革防控观念,坚守底线思维,才能防患于未然,捉矢于未发,临危而不乱。
加强风险防控,要先从转变观念开始。过去,一些地方的安全出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是安全意识薄弱、管理缺失等“关口失灵”,但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安全发展理念不强和陈旧的政绩观。个别地方未能正确理解“统筹”与“兼顾”的深刻内涵,在对待经济发展和安全问题上,缺乏全局观念、辩证思维和科学方法,从而在“顾此失彼”中进退失据、手忙脚乱,甚至付出极大代价。加强风险防控,迫切需要管理者从灵魂深处来一场革命,以新思维、新观念为引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提高警觉度和主动性,努力做到在预判风险上有先见,在防范风险上有先手,在应对风险上有高招。
加强风险防控,要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凡事有其要,执其要者事成。风险具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普遍性、客观性特征。加强风险防控,既要面面俱到,更要突出重点。粮食、能源、金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疫情防控等是风险的常见与高发领域,抓住了这一重点,就抓住了关键,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更好地守好“一排底线”。
加强风险防控,要靠创新夯实保障基础。我们常说战胜风险挑战,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魄力。风险既有普遍性,也有新特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有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发展管理手段,才能对各类风险做到“精准拆弹”。从抓教育培训到抓制度完善,从抓苗头隐患到抓日常监督,从抓应急处置到抓社会共治,以创新推动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空间潜力依然很大。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以“恒变”的观念应对“万变”的风险,才能更好地守好“一排底线”。
在“两创”上下功夫讲好山东文化故事
文化是我们的底色和根脉。2月7日,新春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在全省工作动员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加强文化宣传创新,在推动文化“两创”上下更大功夫,打造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擦亮“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要加强宣传引导创新,广大干部既要当好指挥员、战斗员,也要当好宣传员、引导员,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多年来,山东始终当好中华优秀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让优秀文化活力在新时代齐鲁大地上充分涌流。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特色鲜明。近年来,山东通过不断创新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将红色文化打造成为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提炼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排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京剧《奇袭白虎团》、杂技剧《铁道英雄》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完成音乐剧《敬礼》、莱芜梆子《新娘》、儿童剧《童年》等创排工作,以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艺精品反映时代、讴歌英雄、凝聚力量的山东文化故事。
作为儒家思想发源地,山东不断挖掘阐发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立了以孔子诞生地命名的“尼山书屋”,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通过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推出《琅琊榜》《伪装者》等一批影视剧作,生动地讲述着中国故事,“圈粉”无数。从年开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与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融为一体,两个重要文化品牌的强强联合,层次更高、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从祭孔大典、开幕式和世界儒学大会三大文化节主题活动,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旅游、商贸科技活动,推动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的对外传播体系,努力打造讲好中国故事、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阵地,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传文化。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孔孟之乡的山东,讲究仁义礼智信,朴实厚道、重情守信。近年来,“好品山东”之所以“圈粉无数”,源于山东人民热情、淳朴、知礼明仪,是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滋养的结果,构建“好品山东”产品、企业、行业、区域、地理标志“4+1”品牌体系,打造“山东特色、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区域品牌。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烟台苹果、莱阳梨、青州银瓜、乐陵小枣、潍县萝卜、平阴玫瑰、菏泽牡丹、日照绿茶、德州扒鸡……“闷声对你好”的山东人民带来“好品山东”品牌美誉度和品牌竞争的不断提升,带动“鲁字号”产品和服务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让更多山东本土品牌“走出去”赢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起而行之,当好表率,带头加强宣传引导创新,既要当好指挥员、战斗员,也要当好宣传员、引导员,担当起时代赋予山东的文化使命,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加文化山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文化底蕴深厚的山东是我们的天然优势,亿万山东儿女要人人行动起来,个个争当文化山东的代言人,努力将齐鲁大地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高地,形成助推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以“落实创新”缔造“富”“强”山东
一年之计在于春。壬寅虎年伊始,山东省召开年工作动员大会,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再提重点抓好“十大创新”,为全年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调。
大会上重点强调的“十大创新”,内涵丰富、全面系统、有的放矢,是山东省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重要路径。常言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十大创新”中,“落实创新”极为关键,既是其他“九大创新”的最终落脚点,也事关山东在新时代将获得怎样的新发展。
千重要,万重要,抓好落实最重要。远的不说,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山东之所以能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之所以能够继续稳坐经济总量“第三把交椅”,之所以交出了让全省人民满意的答卷,关键的一点就在于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的目标,通过“六个一”“六个更加注重”“十二个着力”等一系列的思路、方法和举措狠抓落实,用辛勤的汗水和无尽的心血,浇灌出了压枝的硕果和丰收的喜悦。
说的再好,讲的再多,落不到实处,皆是镜花水月。“落实创新”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落实”二字。今年5月山东还将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这些宏伟蓝图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不折不扣地抓落实。对于口号喊罢“唱空城”、拈轻怕重“做样子”、撸起袖子“一边看”、遇到难题“绕道走”、作风散漫“拖着干”、自甘平庸“差不多”的行为和现象,必须态度鲜明地坚决说“不”。只有真落实,才能有好成绩。
“落实创新”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创新”二字。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要牢牢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不仅要毫不迟疑地抓落实,更要以创新手段来抓落实。完善“四进”机制,打造抓落实的山东品牌;完善督查机制,锻造推进落实的“利器”;完善考核机制,考出精气神、竞争力、执行力……敢于突破常规,能够拿出实招,确保出台的政策不只是写在纸上,确保部署的工作不只是停留在嘴上,确保揽“瓷器活”有“金刚钻”、“啃硬骨头”有“铁齿铜牙”。这样抓落实的力度和劲头就会转化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出发”的季节,在春天将各项工作谋划好,然后以“创新落实”来“呵护”,对于有追求、有梦想的山东来说,必将迎来“春华”之后的“秋实”,必能到达更加美好且充满希望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