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任,文化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山东管理学院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以劳动精神和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营造特色文化良好氛围,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特点,构建文化培育体系建设,以网络宣传和阵地管理的依托保障,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推进文化育人知行合一的实现。
山东管理学院作为全国仅有的一所具有工会背景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将工会和劳动作为学校发展底色,结合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依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编著《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通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以劳动素养培养为核心,在劳动观念树立、劳动精神弘扬、劳动能力培养、劳动权益保障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校园的道路、建筑、景观等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强化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打造景观文化和建筑文化,系统布局反映学校校史校情、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展现师生精神风貌、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标识系统和景观设施。学校在道路命名中加入校训精神和儒家文化精髓,赋予学校几条干道以“明德至尚、弘毅至远、博学至真、笃行至成”的美好愿景,又从传统典籍中汲取精华,仿照《诗经》的四言句式和风格特点对学校景观进行命名,将学风的质朴、文化的厚重、古文的诗情蕴育其中,将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心中。学校注重品位、突出内涵,制定校歌、完善校园景观命名体系,运用视听结合的文化表达方式,营造全校师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良好氛围。
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特点,构建文化培育体系建设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结构布局,学校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学修养”“中华诗词之美”“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特点,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素质教育类相关课程数量和门类,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内容吸引力,扩大影响覆盖面,让更多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构建文化培育体系的建设。学校坚持第一课堂的基础性作用,采用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模式,用好思政课堂主渠道,其他专业课恪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广大师生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利用具有特色的地方红色资源、重要的革命纪念日开展革命文化读书分享会、主题教育、主题实践等活动。
以网络宣传和阵地管理的依托保障,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为体现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对学生成长规律、新媒体发展规律、思政教育规律进行积极探索,依托栏目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打造“山管故事”“奇葩怪谈”等短视频品牌栏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挖掘身边的模范人物和模范故事,讲述山东管理学院的好故事,传递山东管理学院的正能量。学校建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