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技能博物馆收到两件来自山东高密的“中国一绝”——多年历史,50余道工序,线条精细、颜色细腻的扑灰年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绘制工具竟是炭条......
说起我国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年画,许多人会想到天津杨柳青年画。除了杨柳青年画这种常见的木版年画,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年画——扑灰年画,仅存于山东省高密市,有“中国一绝”之美誉,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到的展品中,就有两件扑灰年画作品——《三星图》以及《姑嫂闲话》,捐赠者是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石见亭。
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石见亭
要介绍这两件作品,先要介绍什么是扑灰年画。用石见亭的话来说,虽然扑灰年画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年画种类之一,已有多年历史,但因为只在高密地区流行,很多人都不知道扑灰年画,“即使在当地,许多年轻人也不了解扑灰年画到底怎么画出来的。”
所谓“扑灰”,就是先用炭条打好底稿,再将画好的底稿一张张扑在纸上,一稿可以拓扑多张。如果想要对称的画面,那么用炭条在扑好的画稿上重描一遍,重新拓扑,便成了对称的两张——这完美的对称性,也成为扑灰年画有别于其他年画种类的显著特点。
炭条多用柳条烧成,而且要选两年以上的柳条,这样烧出来的木枝末端才能出更多的灰,在纸上进行勾画。
《三星图》
看着《三星图》《姑嫂闲话》这两件线条精细、颜色细腻的扑灰年画作品,很难想象它们是灰扑扑的炭条画出来的。
对此,石见亭解释说,用炭条起稿只是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将炭条研磨成粉、细灰,再加入水,用毛笔蘸取后勾描细节,这些也还只是基础。一件扑灰年画的完成,一般需要50多道工序,光是脸部的完成,就需要染脸、粉脸、圈脸、勾脸、开眼、点睛、画嘴、勾头发等10道工序。
像《姑嫂闲话》就有50多道工序,《三星图》更为复杂、精细,总共有多道工序,我用了10多天完成。
——石见亭
《姑嫂闲话》
虽然这两件作品都出自石见亭之手,但“图源”不同。
“《三星图》是我自己构思创作的,《姑嫂闲话》则是我们家族传下来的年画,是老祖先构图的。家里传下来的年画构图有20多种,题材除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还有神话人物等。”
据介绍,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在当时,年画的主要内容源自寺庙中画于墙上的神明,所以宗教信仰、神话人物是扑灰年画的重要题材,此外,女子、胖娃、戏曲人物、历史典故、山水花卉等题材,也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无论是《三星图》还是《姑嫂闲话》,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扑灰年画题材,而且这两幅画的喻意也很好,前者画的是福禄寿三星,后者喻意家庭和谐,也算是对世界技能博物馆和博物馆观众的一种祝福吧。
——石见亭
石见亭作品
说到世界技能博物馆,石见亭期待颇多。
“知道扑灰年画的人不多,希望借助博物馆这个世界性平台,能让更多人了解扑灰年画。”
对“宣传”扑灰年画如此用心,并不只是因为技艺传承人的身份,也是因为这一生,石见亭与扑灰年画紧紧联系在一起。
年,石见亭出生于扑灰年画之乡——高密姜庄镇。早在清朝,石家就开始做扑灰年画的生意,石见亭的太爷爷——石玉山,是当地出名的扑灰年画绘制高手,不仅是石家画派的开山鼻祖,也是高密扑灰年画现实生活画风的典范。
石见亭作品
七八岁的时候,石见亭就跟着爷爷开始学画扑灰年画,到十七岁独立门头,成了家族中扑灰年画的第六代传人。
我们弟兄3人,我是老二,不过最后就我一人继承了家族的衣钵。说起来,还是因为我最喜欢吧。
——石见亭
扑灰年画也带给了他爱情与婚姻。21岁那年,扑灰年画技艺颇有一手的石见亭去高密文展馆参加比赛。
“我爱人也爱好扑灰年画,两人是在文展馆认识的。我们两家相距很远,要60里路,要不是扑灰年画,估计那时都不会碰面。”
石见亭与爱人
33年来,两人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伙伴。家庭耳濡目染之下,两个孩子也都学会了扑灰年画的技艺。
“我女儿是老师,但也会扑灰年画技艺;我儿子是专业学美术的,现在还在读书,将来是不是从事扑灰年画这一行,看他自己的意愿吧。反正他也会,画得还不错。”
说起自己的两个孩子,石见亭显然很满意。
石见亭作品
在石见亭看来,扑灰年画技艺要传承下去,光靠家族传承显然不够,所以他一直担任“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校外老师。也因此,在听到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展品的消息后,他积极回应,希望借着博物馆这个平台,让扑灰年画走出高密,走向世界。
展品提供人寄语
期望自己提供的展品给青少年......
希望更多年轻人能通过扑灰年画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非遗。
——石见亭
对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寄语是......
祝世界技能博物馆发挥其所长,成为世界上的一颗“东方明珠”!
——石见亭
编辑:思文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
上观号作者: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