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齐点赞
TUhjnbcbe - 2021/4/2 21:50:00
北京皲裂权威医院 http://m.39.net/pf/a_8728572.html

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上头条了!

近日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多家央媒

聚焦山东港口青岛港口“连钢创新团队”

点赞其敢为人先,破解难题

建设中国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

一起来看

新华社

12月29日

新华社

以《中国智慧港口的“拓荒人”》为题

重磅报道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

自主创新,超越自我

成为“智慧码头”领跑者的传奇故事

↓↓↓

中国智慧港口的“拓荒人”

——记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年10月,山东港口青岛港组建以张连钢为组长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摆在他们眼前的只有一条海岸线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

年12月,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创出47.6自然箱/小时的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世界纪录。

他们,是中国智慧港口的“拓荒人”。

12月27日,张连钢(前右一)围绕新系统研发课题与信息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优化方案。李紫恒摄

拒绝“天价”

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港口集装箱装卸的高端形态,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但在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闻,因为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

青岛港在年决定建设自动化码头,而重任就交给了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钢——一名有30多年码头管理、设备管理和科技创新经验的老港口人。

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

“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只能远远观望,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当时,大家心里特别窝火。”“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说。

国外同行只给连钢团队一条路:买,而且开出了天价!

这样的方案被张连钢否了,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线调研。李紫恒摄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张连钢说,“我们要根据青岛港口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等,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自主创新

为自动化码头装上“中国大脑”

设计之初,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状况。“码头要用什么设备、怎么布局、怎么控制运转、运行后有什么问题,我们统统没概念,所有细节都要一一设计。”李永翠说。

在“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中摸爬滚打,自动化码头轮廓在连钢团队的图纸上一点一点成型。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他们就设计了40多稿方案,有时已敲定方案,因为一个细节调整,所有数据都要重新核算。

一个个通宵达旦,一次次推倒重来,“连钢创新团队”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设计方案,这项工作在国外至少需要三年。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远程监控室研究如何改进设备运行。李紫恒摄

在码头建造和设备研发上,“连钢创新团队”同样是从零起步,而且要做到比国外自动化码头更好。以自动导引车(AGV)为例,“连钢创新团队”打破全球通用的铅酸电池技术垄断,研发了基于钛酸锂电池的小容量、长寿命、高功率的动力系统和循环充电模式,AGV电池重量从13吨减为2吨,寿命从2年延长为10年。

解决世界性技术难题的一连串自主创新,组成了“中国大脑”的自动化码头:

首创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及系统,破解了港口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世界性难题;

采用物联网感知、通信导航、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码头作业的全流程智能调度和智能化高效管理;

……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有受理和授权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

超越自我

成“智慧码头”领跑者

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开港运营,在“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桥吊单机效率达26.1自然箱/小时。国外自动化码头的桥吊单机效率要达到25自然箱/小时,至少要开港1年以上。

此后,“连钢创新团队”不断完善码头系统功能和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率。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他们一举创出单机效率39.6自然箱/小时的新纪录,标志着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全面超越人工码头。

年12月17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创出桥吊单机作业效率47.6自然箱/小时,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世界纪录。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围绕码头建设运营中遇到的新课题进行研究。李紫恒摄

在二期工程建设中,“连钢创新团队”没有简单复制,而是不断突破自我。他们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不仅减轻设备自重约10吨,降低了设备机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提高了发电效率,而且实现零排放。

“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张连钢说。

新华时评

创新拼的就是一口气

新华社记者陈灏

三年多时间突破技术封锁、“从无到优”高标准建成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让我们看到,自主创新拼的就是一口气。

这是一口不甘落后的气。建设海洋强国必然要建设先进的港口设施,而我国在自动化码头建设上曾处于一片空白,需要人勇挑重担。连钢创新团队接过这一使命,不负众望,建成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成为行业英雄。当前,我国还有很多领域处于落后状态,仍需要千千万万个“连钢创新团队”挺起担当有为的脊梁。

这是一口自力更生的气。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到,我国一些关键产业近年遇到的瓶颈已充分说明,自己动手才不受制于人。如果没有连钢创新团队咬紧牙关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会有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走向全球领先。各行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需要各行各业不懈奋斗、勇攀高峰。

这是一口敢为人先的气。创新有风险要承担、遇难题要破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全部是港口建设和运营一线的平凡工作者,没有技术支持、没有经验借鉴,他们正是凭着一股冲劲,最终建成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码头。

回顾历史,我国“两弹一星”等很多项目被称为“争气项目”,前辈们在筚路蓝缕的局面下艰苦创业,一举改变落后局面。时移世易,不甘落后、自力更生、敢为人先仍然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前提。

拼的就是一口气!

上下滑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齐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