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山东教育》(小学)教改风景线板块头条,以“《苔花如米亦芳华—-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之路》”为题,刊发淄博高新区教育新闻。图片及文字内容如下:
苔花如米亦芳华
——记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之路
淄博高新区第四小学位于鲁中平原的石桥地区,是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原有校舍破败,师资力量薄弱,生源来自辖区13个自然村及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年8月,随着新校的正式启用,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充,学校立足文化建设,狠抓课堂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在短短的几年内不仅摘掉了“薄弱校”的帽子,而且驶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山东省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淄博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模范教工之家、淄博市数字化校园、淄博市创新项目学校、淄博市智慧校园……荣誉的获得,奋进的旅程,让这所农村小学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魔力”与特质。
历史+现代,文化传承引领新发展
学校发展,文化先行。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何规划这样一所薄弱农村学校的文化愿景,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成为摆在第四小学庞雷校长面前的首要问题。在反复的研究与讨论中,他和他的团队把目光聚焦在了“历史与现代”交汇的这一特殊节点上。
第四小学所在的北石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地区贸易、交通的重镇,更是古代繁盛齐国经略北方的必经之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周围遗留着唐朝古槐、元代兴国寺、近代日寇侵华罪证等历史遗迹,至今仍流传着鲁班造桥、石桥晓月等历史传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高铁网的快速发展,石桥的历史与现代交融在一起,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淄博地区名符其实的高铁新城。新建成的“淄博北站”距第四小学不足五百米,如同一个亟待展翅高飞的“巨人”,矗立在学校的西北方向,默默注视着学校的发展变化。
翻阅着厚重的区域文化,领略着时代的最新发展,学校审时度势,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研究学校师生诉求,结合时代特点,确立了以“励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
励实文化体系的构建,给这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间教室都能表达”,校园的育人环境日新月异;“每一位学生都有目标,每一位教师都有追求”,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可喜的是,在励实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中,“敦实·博实·茁实·雅实”的“四实”课程体系应运而生,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敦·博·茁·雅”涵盖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美等多个层面的发展,这也正是“四实”课程的根基所在。
敦者,厚也。意为进德修业、敦厚诚实。“敦实”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基。本课程涵盖“石桥文化”“高铁文化”“‘一带一路’文化”三大版块,将德育融入到了解历史、展望未来、社会实践等各环节。“石桥文化”立足低中年级,开展主题式探究活动:讲石桥故事、走访石桥古迹、诵读文人墨客笔下的桥、探寻古今中外的桥、设计心中的桥……“高铁文化”“与‘一带一路’文化”则是高年级的德育课程,结合“高铁新城”这一地域特色,融入“一带一路”这一祖国的巨大历史史实,了解中国高铁、一带一路的发展进程,感受高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悟一带一路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福祉,让学生感悟浓郁的家国情怀。每年的开学季,就是“敦实”课程的学习季、展示季,高年级学生牵着一年级新生徜徉在学校文化长廊上,向他们讲解学校文化,向他们诉说石桥故事,动人传说。以这种耳濡目染的传承方式,让他们在历史与现代中感受传承,感受乡愁,感受祖国的辉煌,从小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这一幕,成为第四小学开学时的一道亮丽风景!
博者,广也。“学不博者,不能守约”,意为学识不广博,就不能掌握要领。“博实”课程旨在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学习殿堂,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艺术的品味与鉴赏,弥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稚子国学》《墨宝飘香》《创意七巧》《炫舞飞扬》《彩陶技艺》等一系列校本课程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展示个性才艺的空间,让他们在艺术天地里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茁者,壮也。茁实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四位一体为目标,旨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跃动青春》这一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发育水平不同和个体差异,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年级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运动项目和趣味活动,给学生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运动体验。适合低年级的旋风跑、追逐跑,中高年级弯道跑、让距追逐跑……这些专门的训练项目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了健康的体能;一箭穿心、七彩流行石、飞鱼过障碍投准……一系列趣味运动项目更是让学生在操场上乐不思蜀!以此为基础,学校创新运动会形式,把少数学生参与的传统竞技类运动会,改为“全员运动会”,毛毛虫、滚大球、十字接力、最长的绳子、战车滚滚……全体教师都是裁判,全体学生都是运动员,第四小学的“全员运动会”已成为淄博乃至全省有名的特色体育项目,每年吸引全省数百人前来观摩。
雅者,正也。品行雅正乃为君子。第四小学虽地处乡村,留守儿童多,外来务工学生多,但学校坚信“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改变从形象开始,雅实课程从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三大版块入手,把见面礼仪、问候礼仪、用餐礼仪、服装礼仪、中外礼仪等贯穿于每个年级,以儿歌、童谣、课本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让每一个孩子清楚地知道:我们虽身处乡村,但永远向上,那就让我们从做最美好的自己开始吧!
“四实课程”的实施,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高高兴兴进学校,快快乐乐来学习”已经成为第四小学的一种教学常态。孩子们在这个诗书交织、艺体交融的乐园中,收获了智慧与美,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更可贵的是,这种变化不仅来自于学生,更多的来自于家长的感悟。“没想到,我们这么个小地方竟然建起了这么高大上的高铁站,让我和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家长们都为四小的全员运动会叫好,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我的孩子不再只是‘看客’,真好!”“我家闺女原来就像是个愣小子,但她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淑女风越来越明显。感谢学校的礼仪课程,让我和孩子都有所改变……”“做梦也没想到,我们农村的学校竟然也开设了这么多的艺术课程,让我的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一个老师带动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影响无数个家庭,我们相信: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1+N,高效课堂助力农村娃
至年9月,第四小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颇具规模的农村小学,拥有18个教学班,余名学生,49名教职员工。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变化日新月异:教师专业成长成绩斐然,双平台、高效智能的智慧校园惠及全校师生,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的特色项目……
与此同时,家校沟通、合力助学的困境也越发凸显。众所周知,只有家校携手,才能产生教育的最大合力。但对于四小这样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来说,家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望:教师满腔热情家访,见到的却大多是照管农村娃娃的老人;班主任三番五次打电话约谈,忙于生计的家长却无暇顾及;放学即“放羊”的外来务工子女,更是成为班级管理的最大难题。“老师,我们单位经常加班,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学习就指望老师啦!”“老师,我和孩子他爸文化水平都不高,根本辅导不了孩子,您一定得多费心啊!”“老师,孩子爸妈一大早就干活去了,很晚才回来,我们这些人也不识字,全靠老师您啦!”
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突破当前面临的难题与困境。“不要去埋怨家长,不要去报怨环境,无法借力家长,我们就立足课堂,向课堂三十五分钟要质量,向课堂改革要内涵发展。”庞雷校长一番语重心长地话语给全体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把课堂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如何在课堂中弥补家庭助力缺失?头脑风暴,逆向思维,在多次的论证与思考中,庞雷校长带领学校骨干教师们提出了“1+N助学课堂”的教学理念。“1”是学科的基础要求,落实的是国家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N”是学科课程的多向思维,落实的是在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学习过程中的学科思维渗透与培养。“1+N”课堂,就是教师精心选择学科教学的“1”,由“1”的学习延伸到无数个的“N”的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夯实基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最重要的是,不论是“1”还是“N”选择,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教师把它们放在学科教学体系中去思考与把握,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因而,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不尽相同,思维方式更是千差万别,课堂更是别具风采。
语文“1+N”,领略语文经典的秘妙。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全面实施,“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闲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倡导的“大阅读观”开始深入人心。第四小学的语文团队深入研究统编教材的阅读理念,提出了“1+N课堂助学阅读系统”。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1+N课堂助学阅读系统”中的“1”就具有了很大的延展性,可以定位为人文主题,可以研究文体教学,也可以是语文要素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选择无数个“N”,经由一篇课文导向更多同主题、同体裁、同作者、同风格,以及相同语文要素的相关文本阅读。“1+N”引导学生由课内的精读走向“N”篇的教读,再走向课外的独立阅读,由单篇能力的提升过渡到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学生阅读关键能力“质”的飞跃。
以五年级上册为例,教研组把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定为核心课例,选择了“借物抒情”这一语文要素作为基础“1”,通过广泛阅读,大家又把郭沫若的《银杏》、杨朔的《荔枝蜜》、铁凝的《套袖》、季羡林老先生的《神奇的丝瓜》作为“N”,引领学生走向多维的阅读空间,不同的物象、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启示。
而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教研组又把人文主题——“父母之爱、舐犊之情”作为“1”,从基础的爱的感悟出发,借助不同文本的不同表达特点实现“N”的多元发展。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推荐《秋天的怀念》《父亲的自行车》《外婆的银针》《散步》四篇来自家庭不同成员之间爱的文章,把“父母之爱”升华为“家庭之爱”,把“利用场景描写表现人物情感”拓展为“借助语言表达情感”“借助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表达情感”等一系列的写法指导。“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皱了皱眉,脸上的沟壑全挤在一起,像一棵沧桑的古柏。”“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背上和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柔……”学生静静地读着这些句子时,对爱的感受已经根植于心,原来,爱就藏在作者那一点一滴的感受中。
与名家名篇对话,探寻经典文学的秘妙,不仅让学生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文学视野、丰厚的文学素养,而且丰富了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给学生带来了崭新的人生体验。
数学“1+N”,感悟数学思维的快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至关重要。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这些核心素养的达成都离不开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正如著名数学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改变数学课以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用数学思维来学习数学”,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们把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作为十个基础“1”,把这些“1”归纳整理在每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每节课的“N”——指向本节课数学素养的思维训练,教师结合每节课典型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思维训练方案,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数学绘本、实践活动、数学文化等一系列多样化的思维训练,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了每一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探究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习惯。
实施数学“1+N”,教师的数学思维意识尤为重要。只有教师的数学思维意识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学习的关键,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长方体的特征之后,我们安排了这样的思维训练:为学生提供了4根8厘米长,4根15厘米长,8根6厘米长,3根5厘米长的小棒以及多个三向头。让学生探究如何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小棒和三通头搭成长方体。这样的思维训练不是机械的,而是富有探究性、带有创造性的,学生必须要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数模”图形,既而形成数学空间观念。
再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思维训练——抽签,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多维度的思维游戏。全班学生分为两队,每队各派一名代表来抽签,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到十位上,依次类推。哪队抽到的四位数大,哪队就赢。第二轮游戏规则变了,即第一次抽到的数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放在百位上,依次类推。第三轮游戏规则改为: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个数位上。三次抽签,三次不同难度的思维挑战,学生在掌握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同时,体会了数的大小以及多少的实际意义,对数的感知能力逐步提升。
教数学绝不止于单纯的“教”,而是用思维的方式教学生“学数学”,用思维的魔法吸引学生,用数学的魅力影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思维的快乐,这正是数学“1+N”所努力探寻的答案。
英语“1+N”,实现阅读教学新突破。对第四小学这样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来说,英语教学无疑是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家长无从辅导、学生学习资源缺乏、学生学习方法落后等,一直是制约英语教学的重要因素。“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再阅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语文教学需要以大量阅读为前提,英语教学亦是如此。
英语团队不畏艰难,潜心研究课程标准,仔细阅读课程目标和实施方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