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山东人
文/王永武
年纪将近半百,耳边双鬓渐白,回望自己已走过的人生历程,竟然有一大半时间是背井离乡在外地度过的。时光流逝,变化的是阅历和沧桑,不变的是初心和乡音。只要一张嘴说话,如果不特别注意意,不自觉流露出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加上五大三粗的大体格,让人一下子就知道站在面前的一定是个山东人。
记得第一次离开山东是在年6月,当时我已经在山东泰安武警支队当兵一年多,在支队*治处当新闻报道员,因新闻写作成绩突出,被上级选派到武警总部记者组实习2个月。听说要去北京,我激动的夜不能寐,急忙收拾行李,几乎把全部家当都带着——一个背包和一箱子书籍,当时连一身便装也没有,穿着列兵衔*装,匆匆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当时乘坐得是泰安发往北京去的慢车,路过沧州站时,因给快车让道,需要在站台停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在上车的人群中有一位中年妇母女领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到车厢后东张西望。看到我坐在那里,立马眼光一亮,挤到我面前,声调急促地说:“大兄弟,你是去北京吗?”我下意识地“嗯,找俺有嘛事啊?”她的眼光又亮了一下,接着说:“大兄弟,你是山东人?”我以为她要座位,站起来点头回答:“嗯呢,俺是山东人!”“那太好了,大兄弟,能不能帮俺个忙,你能帮我把这个孩子带到北京站,交给她爹,她爹会在出站口举着孩子名字XXX的大牌子。”见我有些迟疑,她又说:“看你是当兵的,又是山东人,一看准是实诚人,我家里现有老人卧病在炕上,需要照看,俺实在是走不开。最主要俺觉得把孩子托给你,俺觉得心里踏实。”边说边把她们的户口本让我检验,用期盼的眼睛眼巴巴地望着我。我仔细看过答应了她的要求。我安排女孩在座位上坐好,透过开启的车窗缝隙,看见下车在窗外的妇女边流泪边嘴里一直念叨着:“谢谢您了大兄弟,山东人实在好啊。”
带着自己作为“山东人”被如此信任的自豪感到达北京站,在车站将孩子交到她父亲手里,却因此时间拖后一个多小时错过了报社接我的车。因为当时没有手机,联系不上,我只好自己按原先战友指定的路线坐地铁到西直门,又打了平生第一次面的,才晚上8点多才赶到位于西三环甲一号的武警总部大门口。
向门口站岗的班长打听记者组,班长上下打量我和大包小包行李,问我是哪里人?从哪里来?来干什么?我赶快诉打个敬礼:“报告班长,俺是山东的,来自山东泰安支队,来总部记者组实习的。”班长被我如此浓烈的山东味一下子逗乐了。笑着学着我的口味说:“俺说山东的小伙,现在机关早就下班了,部队今天晚上看电影,记者组办公室没有人接电话,找不到人呐。”“那俺可怎么办呢?”我自言自语,急得满脑门上出满汗珠。班长见我急成这样,劝我说:“山东小伙,别急,一会有一位下夜班的记者会过来接你进去。”我一听憨厚地笑了。在实习期间,和这位班长成为好朋友。
在记者组实习期间,我白天上班跟着几位记者跑新闻,收拾几个记者办公室卫生,帮助收发传递稿件,晚上加班写稿子,写了初稿央求老记们帮助修改,不分昼夜连轴转,困了就躺在办公室沙发甚至铺了报纸的地下睡觉,一个人干了几乎干了相当四五个人的工作量,因为我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了。期间参与和独自采写出大量的新闻作品,陆续登上《人民日报》、《解放*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等中央级报刊的重要版面。实习期满,老记者们多次主动给延长实习期,转眼过了一年多,还不肯让我回山东泰安老部队。
一年后,由于武警总部大院清理外借人员,老记者们仍舍不得我走,戴顺清记者和刘海山记者把我推荐到公安部《人民公安报》,帮助协办“人民武警”专版。我继续保持山东人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秉性,在报社孙宝叶主任、杨锦主任等帮助指导下,编辑和写作能力进步很快,参与和独自采编制了数十期专版,新闻作品多次在头版头条刊发,期间还出版了自己第一部作品集《青青的橄榄》。在报社又帮助工作一年多,直到后来在众多首长和领导的关心下正式调到北京,还考上武警沈阳指挥学校。
警校毕业后,我又被分配回北京,担任直属支队的新闻干事,在年抗击“非典”中,冒着巨大的危险被派往“非典”隔离区进行驻点采访,每天面对生死考验在隔离区坚守了两个多月,凭山东人的实诚不仅圆满完成任务,而且结识了一起抗击“非典”医生王兆明主任,并且因此收获到爱情。
抗击“非典”任务结束后,我被调到武警总部高岭训练基地*治部工作,王兆明主任专门赶到基地要给我这位山东小伙介绍,锲而不舍地四处打电话帮忙介绍推荐,引起他的一位同事注意,说自己的妹妹在武警湖南总队工作,还没有对象,把她妹妹的手机电话号码转给我,让我们联系。
经过半年多的热线电话,女方同意我这个北方佬南下湖南洞庭湖边相亲。在“准岳母”家,年过70的老岳母问我的情况,我听不太懂湖南话,旁边的女朋友当起“翻译”,我红着脸说:“俺是山东人。”老人连连点头,又问我:“听人讲,你们山东吃不上大米饭噢,满崽嫁过去要受穷细。”我当时听了女朋友的翻译,愣住了,赶忙结结巴巴地说:“俺们山东习惯吃馒头、大饼,很少吃大米饭的,她嫁过去一定保证能吃上大米。”女朋友乐得前仰后合,把我的话讲给妈妈听,引得在场的她们娘家人七大姨八大姑都大笑起来。
婚后,妻子经常拿这件事笑话我,说我那时候憨厚实在的象个“傻子”一样,还学这我的腔调:“俺是山东人,俺们那儿山东只吃馒头、大饼,只是很少吃大米饭哩。”我总是笑着怼她:那不是傻,是大智若愚。傻人有傻福,你这聪明漂亮的湘妹子还不是乖乖被俺这个‘傻子’娶回来了。”
时光流逝20多年,“俺是山东人!”这句话还是自我介绍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每次说起,骨子里都会透露出一股无比自豪感,因为我觉得山东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纯朴善良、忠厚直爽、外粗内秀、义气担当的优秀品格,已经在骨子里深深扎根,我一定不能让自己辱没先人们几千年来流传下的山东人的好名声。
作者简介:王永武,笔名武丁,山东德州夏津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作家协会理事。年入伍到武警部队,曾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报》等报刊发表过多篇各类作品。年转业到北京海淀区后重新开始诗歌和散文创作,发表了《*河故道拾忆》《给娘梳头洗脚》《父亲是条饥渴的鱼》等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有《青青的橄榄》《草色苔痕》《胶东散文十二家·王永武卷》等作品集出版。
壹点号王永武(武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