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婷婷万广远
山大物理学院级唯一一个硕博连读提前半年毕业、即将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的李子琦,是陈峰的学生。博士提前半年毕业的李子琦,在别人眼里已经是个大神一般的存在,但在导师陈峰那里竟然觉得“太慢了!”
的确,相较于陈峰本人,学生们的速度似乎还是不够快。
陈峰何许人也?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年考入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师从王克明院士攻读研究生,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年成为洪堡学者,赴德国Clausthal工业大学开展科研工作,年回国。
年完成的项目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在OpticsLetters发表亮点文章,在JournalofAppliedPhysics撰写焦点述评,在3个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当年当选山东大学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年当选世界两个最大的光学类国际学会之一的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科研方面,离子束纳米材料合成及改性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纳米研究领域著名期刊Small,合作撰写的学术专著《离子辐照介电材料的光子学应用》出版,基于熔融石英玻璃的新型饱和吸收体的研究工作发表于光学领域主流期刊LaserPhotonicsReviews……
陈峰说话语速快,做事情速度更快。他形容自己是那种“会把三个小时的考试在两个小时完成的人”,也是“当学生时经常提醒老师、当老师后经常督促学生”的人。他还是个“识时务者”,“如果条件不允许,我应该不会一条道儿走到黑,也不会说某项研究非得做出来。有那些时间,不如用在解决更有意义的问题上。”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太慢了!”即便是能提前半年博士毕业的李子琦,在导师陈峰那里也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相较于导师来说,似乎自己还是不够快。
李子琦跟着导师做科研快有五年时间了,他最想从导师那里学的,是“敏锐的洞察力”。洞察力,恰巧是陈峰在谈及自己科研经历时屡屡提及的一个元素,不过换了一下字眼——“要超出当时阶段看问题”“就像下棋,要预判出后面若干步”。
或许正是足够的洞察力,才成就了学生眼里无比佩服的陈峰的“快”。而在陈峰看来,这种“快”确切来说,就是“通过加强执行力提高效率”。
年,陈峰考入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师从王克明院士攻读研究生,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年,他成为洪堡学者,赴德国Clausthal工业大学开展科研工作,年回国。
目前,陈峰所在团队主要有两大研究方向,基于飞秒激光微加工的光波导制备是其中之一。山东大学这方面的研究起步于年,在曾经的学生、如今的同事谭杨看来,这正是陈峰“快”的结果。
谭杨是陈峰招收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后来成为其第一名博士生,如今是陈峰团队一员,任物理学院光学与光电研究所所长。谭杨回忆,国际上很早就开始了飞秒激光制备光波导的相关研究,是一个逐渐开始、但发展潜力很大的研究方向。当时,学院缺乏相关设备,不具备这方面的实验条件。
“知道这个东西很好,但我们没有条件,怎么办?”
“要快,不能等!”
年开始,陈峰通过寻求国际合作的方式,利用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晶体研究方面的优势,与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研究者建立了密切有效的合作关系,结合国外设备和国内晶体,在国内较早介入了该方向的研究。最终,在年实验室逐渐搭配起飞秒激光加工设备时,团队已刊发该领域研究论文上百篇,在国内外同行中形成了很高的知名度。
陈峰说话语速快,做事情速度更快。介绍自己时,他形容是那种会把三个小时的考试在两个小时完成的人,也是“当学生时经常提醒老师、当老师后经常督促学生”的人。
科学研究工作,经常伴有“千*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只有先行通过者,才能静看风云变幻。如今,陈峰所在团队介电晶体光波导器件、离子束材料改性的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过,选方向、做科研、写论文,陈峰依旧慢不下来。他认为,管理好时间,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似水流
陈峰直言自己是个“比较现实”的人。“如果条件不允许,我应该不会一条道儿走到黑,也不会说某项研究非得做出来。有那些时间,不如用在解决更有意义的问题上。”
他从事的是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光学晶体波导、离子束材料改性、飞秒激光微加工、波导激光、微纳光子学结构等。他的研究,面儿很广,且涉及到多学科交叉。
谭杨认为,陈峰做科研的路子更像是水流,“不会像石头往山下滚那样,一旦被挡住就必须敲掉障碍物,而是会适当绕开,更畅快地往前走……”
图为陈峰在绝缘体辐照效应国际会议上作报告。方向上抉择,点面间取舍,陈峰用自己的方式,从土坡到丘陵,到高原,再到山峰。
陈峰打趣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先活下去”。以前,实验室条件有限,他就在力所能及的程度上把整个“面”都“打一打”,之后再有选择地去“打点”。从最初的核技术应用出身,到后来倾向于光学,再到光学+材料、同时辐射周边,陈峰走出了一条转向不少、却始终蜿蜒向前的科研之路。
年下半年,陈峰团队有关离子辐照技术的研究“转悠”到了医学口。他医院合作,提出缺陷可以赋予过渡金属硫化物(XS2-0.1,X=W,Mo)量子点高效杀菌的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纳米研究领域著名期刊Small。陈峰形容这个成果,是此前“面”的研究基础上一次潜在需求点的爆发,“这不是我们的主流研究方向,不过一旦有大需求、大投入,我们也可以全力做点东西出来。”
目前,除了整体研究方向上的稳步推进,介电晶体光波导方面的研究,陈峰可以说是“世界上研究最全、最广的人,同时也是世界上研究最好的学者之一。”方向上的抉择与点面间的取舍,成就了他科研工作中的顺畅。这样一种工作思路、行事风格,在陈峰那里有着另外一种描述:“先是土坡,之后变丘陵,再变高原,然后见几个峰,之后峰多了,又形成一片新的高原,再出更高的峰。”
实验室建在全世界
陈峰笑称自己有一个“建在全世界的实验室”。原因是,团队有很多科研成果是与其他国家学者一同完成的,这也是他多年来重视国际合作的自然结果。
早在求学期间,陈峰就意识到了开展国际交流的必要性。受限于当时国内实验条件,许多研究无法深入开展。在王克明院士的鼓励下,陈峰开始试着从国际上寻找解决办法。公派留学德国Clausthal工业大学期间,陈峰开始研究离散光孤子这种全新的课题,这为他后续开拓研究方向打下了基础,更为他塑造国际视野、开展国际合作写好了开头。
“要在这个圈子里有发言权,就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正是在一次次破解问题的合作实践中,陈峰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国际舞台,要更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源,更快建立团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前不久,陈峰他们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HiroshiAmekura(雨仓宏)研究员合作撰写的学术专著《离子辐照介电材料的光子学应用》由国际著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出版,为微纳加工技术、材料科学、集成光子学等多领域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深入了解相关技术、应用的平台。采访现场,他用日语轻松念出雨仓宏研究员的名字,又随之谈起自己与其他国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化“朋友圈”。
陈峰不喜欢一个人闷头做事情。国际舞台上,他找到了很多一起做科研的伙伴、朋友。
日本、西班牙、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陈峰的国际合作伙伴遍布全球。比如与自己成为“忘年交”的“离子注入光波导之父”皮特·唐森德,“当做到一定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时,恰好走到自己面前”的丹尼尔·哈根,又比如引导自己形成“更广泛国际视野”的德国导师德特勒夫·凯普,“帮助自己进入飞秒激光直写波导领域,进而在光学圈奠定基础”的哈维·罗德里格斯,“进入日本离子束研究学术圈的引路人”雨仓宏、松尾二郎……
陈峰总结了自己的一个特点,“能够整合资源使其效果最大化”。他不喜欢一个人闷头做科研,更乐意出去走走,跟不同的人交流、切磋,进而生成更大的能量。
陈峰指导的博士生一半以上有出国留学经历,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国际化。对于李子琦来说,这位导师眼里“已经具备独立工作能力,没有导师也能活得很好”的学生,即将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际大圈子里积攒学术人脉,拓展科研方向,走上跟自己老师一样的路。
当对细节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