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古驿路历史文明,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山东驿路,主要指明代山东行*区划内的重要交通孔道,共有“两纵一横”三条。这三条路,不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且拥有厚重的人文遗产,是发展文旅产业的优势资源。若打造得宜,则将于山东传统的“山水圣人”旅游模式之外,探索出一条新的“驿路文化”发展路数和品牌,对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大有助益。
“两纵一横”
山东地处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的通行要冲,文人士子们在此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明朝时期尤为繁富。
山东驿路的“两纵”,分别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水路,和明代都城北京到陪都南京所连通府、州、县间驿站在山东过境部分的陆路。
“一横”则西起东昌府的范县(今属河南),东至登州府(蓬莱),为明代山东行*区划内横向交通要道,中段的主要路线基本与现在的胶济铁路重合。
这“两纵一横”的驿路,文化积累特别丰厚,是极为典型的文化分布陈列带,不仅是山东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需要指出的是,山东驿路文化虽以明代的驿路作为依托形式,却并不仅局限于有明一代,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它上及明以前的所有物质精神文明活动遗存,如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临淄齐国故城、沂南汉画像石墓、邹平范仲淹读书堂,又如孔子、孟子、孙武、荀子、徐福、东方朔、孔融、诸葛亮、王羲之、刘勰、颜之推、苏轼、曾巩、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或活动遗迹、纪念物、传说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旅游资源。
对“驿路文化”再作开拓延伸,下可纳入清代及近代的内容,如“蓬莱戚继光水师旧址——威海刘公岛甲午海战追踪游”“孔尚任与戏曲听唱玩”“说聊斋故事,赏淄川风光”“王渔洋与赵执信纪念游”“郑板桥书画与潍县民间木版年画赏游”等等,有机穿插进“风筝节”“陶瓷展”之类的民俗文化活动,突出山东地方风俗特色和文化品位,适当考虑旅游者的直接介入参与,营造亲切、生动、活泼和生活化的温馨气氛。
温旧生新
古代山东的驿路通行繁忙,往来其间的文人士子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存。
山东西部水上通道,是作家的逍遥之旅,在这里产生或流行的多是与商业繁荣有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化遗存,《金瓶梅词话》堪作通俗文学方面的代表。
陆路,特别是南北走向的驿路,途经邹城、曲阜,并直通北京,文士们在“三孔”、峄山、邹城等地留下的作品多有朝圣或晋谒特点。
这些史料多保存在山东的地方志、名人文集、笔记、碑刻等文献中,从这些史料中辑录并整理山东驿路文化的主要依托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将为进一步开放式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加强对驿路文化的恢复、重建、改建、补充性新建乃至总体提升研究,赋予驿路文化之旅以多元化结构和多样化的面貌,能最大程度上激活、丰富驿路文化的内容,既可以做到猎异逐奇与温旧生新的互补,又可以做到“胜事、胜情、胜景、胜具”的完美整合,兼容文化与旅游新产业的蓬勃活力,实现良性发展,构建综合开发利用的“大旅游”联动产业格局,提升山东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品牌效应,突出山东文化品位与内涵及风光民俗特色,全面推动山东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连点成线、铺线成面
驿路文化流传至今,它们像一颗颗珍珠,遍布驿路沿线两侧,历久而弥新。驿路文化之旅也相应呈现出形式灵活多样和内容丰富充实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持续发展的张力。
王守仁、徐渭、汤显祖等大儒、文学巨匠或曾到山东任职,或多次途经山东驿路,都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
驿路文化旅游线路的运作和打造,在形式上,可将“两纵一横”的三条驿路或各自构成独立完整系统,或机动划作不同区段,或选择几个景区景点重组,水陆单行或联通,旅游时间长短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内容上,可根据特定主题精心设计旅游产品推出,或以文学为贯穿,如“曲阜——济宁李白杜甫诗酒豪游”“《水浒》《金瓶梅》与运河文化假日行”;或围绕文物遗存而综合观光,如“德州(东方朔画赞碑、苏禄王墓)——章丘(龙山文化)——泰安(岱庙、岱顶碑石)——滕县(薛国故城)怀古赏新漫游”;或以民俗为中心,兼纳特色饮食服饰、戏曲咏歌等,重在体验;或追踪名家吟咏的名胜,重新去感受自然风光的文化内涵。
其中的关键在于,挖掘驿路文化遗存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改造其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驿路文化的生命力,给山东旅游业态的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
驿路文化,以驿站为点,隔空传递时代信息;以驿路为线,揭示千百年来驿路文化遗存的深刻内涵。把驿路沿线的景点连点成线、铺线成面,培育山东旅游新景观,充分激活驿路文化生命力,将对山东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大旅游”业态的丰富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伟,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