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科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科学观?我以为,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握道德教育和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在教学中穿插爱国意识的培养,适时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例如,我在讲授六年级《病*》一课时,先讲述了“什么是病*”“病*的传播途径”“怎样预防和遏制病*的传播”等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然后紧密联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现象,向学生说明科学地了解病*、掌握病*、防治病*是多么重要。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家钟南山始终冲在最前线,提出了关键、科学、合理、积极、有实效的建议,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陈薇教授在这次抗疫战斗中始终站在一线检测、诊断、治疗、研究,为我国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团队还研究出了新冠病*疫苗,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课堂上,通过介绍这些典型事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涵盖范围广,实践性很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在渗透道德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的启蒙教育。微小生物、物质的变化和生物与环境等知识都穿插在六年级科学课本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感受到万物的变化和运动。这些都是科学自然观的内容。例如,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怎样选择快捷、简便的方法认识动物呢?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动物在空中飞行;有的动物在陆地上爬行,有的在陆地上奔跑;有的动物在水中运动;有的动物既能在水中运动,也能在陆地上行走。针对这些不同的运动方式呈现的多样性,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动物,喜欢研究动物,特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进而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乃至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为学生正确科学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科学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既能使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中增长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达到了启智育人的教育目标。(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