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各方努力点赞,生命至上、健康至上,这应该是各地借鉴的样本。”在本周的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节目中,主持人*在节目中这样点评,而让他“点赞”的事件,就发生在青岛——11月9日,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小儿外科教授董蒨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顺利为3岁幼童完成手术。这条让*点赞的新闻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记者13日进行了采访。
*为青岛医生点赞。央视截图
受封控医生为患儿紧急手术
青岛温度感动全国
11月13日早上,解除封控后的董蒨第一时间赶到病房看望了手术后的孩子,“孩子一切都好。衷心感谢青岛市卫健委、医院、市北区、即墨路街道、小港社区等各级支持和协调帮助,医院同事们的大量艰辛工作。感谢所有人,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善良的人们,大家一起救了这个孩子!”董蒨教授欣慰地说。
原来,患儿小丽需进行肝母细胞瘤手术,经过5个月的化疗,终于迎来了最佳的根治性窗口期。这项手术的时机和难度都相当“苛刻”,董蒨作为全国小儿肝胆、肿瘤外科领域最顶尖专家之一恐怕是最合适的主刀人选。但11月8日,董蒨所在的小区因为有高风险区楼座被封控,导致原本计划好的手术无法进行。8日,怀着强烈自责、内疚的心情,董蒨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对孩子表达对不起、深感愧疚,一时间,不少网友纷纷转发截图。
这则朋医院和社区的高度重视。社区工作人员掌握到这个信息后,随即制定了应急预案,为有危急险迫需求的居民提供应急服务,医生只要跟社区说明情况,是可以外出手术的。封控小区为医生开辟手术“绿色通道”,同样也为患者打开了“生命之门”。医院专家研判,最近的3至5天为最佳手术窗口期,医院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为患儿尽快安排手术计划。马上实施对接,制定防疫方案,经过周密安排,手术定在11月9日进行。11月9日,董蒨严格按照防护要求做好防护工作,乘坐负压救护车全程闭环出行,为患者亲自操刀成功实施了手术。
*为青岛“点赞”的背后,让我们清晰看到了防疫的人性化底色,在疫情防控进入精准化节奏的情况下,防疫的力度与温度可以兼得。防疫工作除了符合法治化的“精细化”实策之外,还体现在力度与温度的有机融合上,对新冠病*就要果断、精准、靶向打击,同时,防疫过程中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对生命的重视程度彰显了一座城市抗疫的“温度”。随着疫情传播形势和社会承压考验的增大,全社会对防疫的效率和精准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从国家到省到市的最新研判和部署,形成了有力呼应,凝聚起更强的防疫合力。*点赞的青岛防疫“温度”,在初冬时节温暖了人心。
“小网格”筑起“大防线”
崂山“格格”独当一面
在疫情防控中,他们身兼数职:入户走访登记信息、摸排筛查、协助医务人员入户核酸采样……崂山区用个“小网格”构建起疫情防控的“大防线”,网格员们奔波在一线,用智慧与汗水汇聚成防控合力。
网格员入户走访居民。
中韩街道西韩社区的95后专职网格员张媛连续十余天奋战在抗疫一线。因为太忙,也怕耽误核酸检测的进度,张媛每天出门时保温杯里装好的水直至冰凉也未动一口。
中韩街道南张社区的网格工作副站长王宗是一位95后小伙,从事专职网格员工作多年的他,已成长为一名足以独当一面的“格格”。
王宗的妻子即将临盆,作为一名准爸爸,他却是相当的不合格,每天早出晚归扑在疫情防控一线,早上出门时妻子还在熟睡,晚上归家时妻子早已入眠,他错过了妻子的一次次产检,错过了孩子一次次的胎动,但是却没有错过任何一次核酸检测工作。
作为中韩街道北村社区的一名专职网格员,由绪鹏既是一名退役*人又是一名共产*员。社区里上网课的孩子有时需要特殊照顾,由绪鹏会提前做好准备,事先了解孩子们上网课的时间,通知孩子们错峰来做核酸。
从“闻鸡起舞”到“夜幕深垂”。这些只是众多专职网格员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缩影。他们早出晚归,他们披星戴月,他们迎难而上。他们虽然满身疲惫,但依然坚守岗位;他们虽然朴素平凡,但一样值得歌颂;他们虽然不在聚光灯下,但依然是英雄。
针对网格内的特困、低保、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崂山区社会治理中心要求广大网格员要特别留意,及时开展帮扶关爱行动,专职网格员们为他们做好必要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居家消*等服务。
上葛场村专职网格员孙尧尧主动担当,冲锋在前,自觉承担起防疫重任。每天凌晨5点多,外面还是黑漆漆一片,孙尧尧就来到社区核酸采样点,全副武装做好核酸检测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检测中记录好每位来做核酸群众的信息,同时及时梳理数据,对没有及时到现场采样的群众及时打电话通知,高效推进全员核酸检测快速准确完成。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确保工作顺利展开。“网格员这份工作虽然繁重,但是保持一颗爱心、责任心,能帮助到大家就很有意义。”网格员们这么说。
记者从崂山区社会治理中心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区数百名网格员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吹响抗疫的冲锋号,参与防疫*策宣传人次、参与卡口执勤人次、参与配送生活物资人次、参与核酸检测服务人次……有力地展示了新时代网格人守土尽责、担当作为的精神。
挨家挨户上门志愿服务
化身“大白”昼夜奋战
带着降压药,毅然决然进入敦化路街道伊春路社区高风险区工作,今年48岁的市科技局基础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郑山河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员的初心和使命。在重点区域,郑山河从早上5点多开始便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核酸检测、测体温、录入信息、运送生活物资……直至深夜。谈起工作过程,郑山河说:“楼道很暗,护面具里全是雾气,看不清楚,我们就自带手提灯;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只能手工录入身份信息,戴着防护手套很不方便;有的老年人不耐烦,我们就耐心安抚劝导。”
志愿者化身“大白”做核酸检测。
有次在入户核酸检测,听到居民说想出来透透气时,郑山河忽然深有感触,想起曾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我自己也有家呀,你是有家待不住,我是有家不能回。”郑山河说,“以前,只是看见别人做‘大白’,没有亲身体验。今天我成了‘大白’,工作了一天,贴身衣服全湿透了,第二层衣服里放的纸也全湿透了。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想想医护人员做‘大白’都三年了,真是不容易。”如今郑山河也成为一名负重前行的“逆行者”,按照重点区域临时*支部分工,郑山河当起了“楼长”,负责一栋楼四五十户居民的所有大小事务。仅11月10日一天,他就配合医护人员入户录入余人的信息。
每天清晨5点多,与郑山河同时开展一天工作的,还有同样来自市科技局的韩凯明。天还没亮,他就开始在伊春路社区封控区域内维持核酸检测秩序,然后上门为行动不便、不能出门的特殊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下午还要为社区居民发放生活物资、代取快递、解答疑惑等,晚上则不定时地从事密接人员的转运工作,直至凌晨才能回到封闭驻地。睡不到三四个小时,又要马上开始新一轮工作了。作为最早来到社区支援的志愿者,韩凯明已经一周没有见到4岁的儿子和怀有身孕的妻子了。他吃住在社区,已累计发放物资0余份,核酸检测余人。“我是*员,我要主动到抗疫一线。”谈及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的初心,韩凯明这样说。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杨健陈勇刘文超通讯员杨鑫苟婉婷王雨君